一个怪现象:穷养的孩子,骨子里自卑,喜欢独来独往;富养的孩子,内心富足,自信合群
发布时间:2025-09-24 20:32 浏览量:1
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小时候听到的一句话,影响她到现在。
她很想改变,但这句话,就像给她设定了一个“程序”一样,让她不自觉地,就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这句话就是:“你要懂事,我们家真的太穷了,没有人比我们家还穷。”
从小到大,只要提到与“钱”相关的事,她立马会懂事地回绝。包括学校组织外出游玩、节日上台表演、购买课外书等等。
因为她知道,那需要“花钱”,虽然她也很想去,很想要买书,但她必须懂事,因为家里“很穷”。
这种“穷”的观念,使得她骨子里有着深深的自卑和无力。
一:怨气
朋友说,她妈妈就是被“穷养”长大的,家里好吃的、好穿的,会优先给男孩。
她虽然也心疼妈妈,但妈妈被穷养留下来的“怨气”,时常让她难受。
比如和同事一起去吃饭,她忍不住发个朋友圈,说:“这家餐厅的饭菜做得也太好吃啦。”
妈妈一看,不为女儿没有亏待自己而高兴,而是留言:“你只顾自己,也没想着带我去吃点好吃的。”
等有空的时候,她特意把妈妈接过来,带她去吃自己吃过的好吃的。
可菜刚上,妈妈就一个劲地抱怨:
“这么一点点菜,要花这么多钱,你怎么这么不懂得过日子?”
“这菜也就这样啊,哪值这么些钱。”
“去街边吃十几块的饭菜,都比这好吃。”
一顿饭下来,妈妈一直在不停地“挑刺”,她的好心情,也一扫而光。
平时给妈妈买东西也是,不管她买什么,妈妈看到那一刻,不是开心,而是抱怨:
“就买了个这啊?这有什么好的?”
每次看到妈妈的表情,她内心那股委屈和怨气,也立马腾升上来。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他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欲望,明明也想要好东西,吃好吃的,可真当他“享受”时,他会有深深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使得他不停地抱怨、指责,使得他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怨气”。
二:自卑
我一亲戚的女儿,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都是“懂事”。
每次提到这,亲戚都一脸骄傲:“我女儿特别优秀,她不爱慕虚荣,很会替我们着想,特别懂事!”
但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自卑。
大家一起出去玩,买东西时,这个孩子嚷嚷“我想吃这个”,那个孩子兴奋地说“妈妈,我想要那个”。
每个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想要的,除了这个女孩。
妈妈问:“想吃什么?”
女儿摇头:“我不吃。”
妈妈问:“大家都买这个玩,你要不要一个?”
女儿眼里满是渴望,但还是摆摆手:“太幼稚了,我不喜欢。”
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玩,只有她远远地看着,不愿靠近。
这样的孩子,她的“价值感”特别低。她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好的。
等她长大后,很容易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或一点点甜,就给骗走了。
因为从小到大,从没有人看到过她的需求,也从没有为她的渴望买过单。
所以,只要别人稍微对她好,她就无怨无悔。
而被穷养的男孩会怎样呢?
同样的,他也会很自卑。
他倒不是被谁几句甜言蜜语就骗了,他的表现,是在钱面前,很敏感。
比如和大家一起去吃饭,AA,如果帮他付了钱,他不感激,反而会很生气,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尤其是谈女朋友,他会抓住任何小事,抱怨女孩“太物质”、“拜金”。
如果感情不顺利,他还会怨恨:“她就是看不起我,嫌弃我。”他看不到任何别的问题,只有钱带给他的伤害。
三:富养的孩子
你可能会说,我家家境就是不好啊,就是比不过别人啊,难道要打肿脸充胖子?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什么是富养?”
什么是富养呢?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指出:富养,应该包括2个方面,物质和心理。
●物质
物质方面,就是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
我们明明买的起某样东西,我们也会给孩子买,那就大大方方买,不要买完还让他有负罪感:
“为了给你买这个东西,爸爸妈妈一个月没敢吃肉。”
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值得,那就不买,也大大方方告诉孩子:
“这个东西超出我们的预算了,我们平时可以把零花钱一点点存起来,存够了再来买。”
这样,能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我承受得起,我就买,承受不起,就不买。”
而不是让孩子一边享受着,一边又负罪着。或者,还没享受呢,但只有想要的想法,就罪恶得不行。
这样的孩子,以后即便有很多很多钱,他也不敢花,一花就有负罪感。
●心理
心理抚养,则是要培养孩子内心的丰盈感和富足感。
有些孩子,从小家里穷,但他过得很快乐,长大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来,都是幸福满满。
他不一定物质充足,但精神肯定富足。
就算家境不好,我们也依然可以在心理上富养孩子。
平时多给一些肯定、赞美、认同。
肯定他的小进步,赞美他的优点,认同他做得好的地方。
有了这样的“精神食粮”,孩子内心,会非常充盈,也会幸福感满满。
穷养的孩子,骨子里自卑,喜欢独来独往;富养的孩子,内心富足,自信合群。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养出内心富足、自信大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