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妻子嫌弃,写下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发布时间:2025-09-22 21:35  浏览量:2

一个春日的清晨,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不久的唐朝乡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屋前,目光凝视着远方。他手中捧着一封泛黄的诏书,神情复杂。

"李太白,你说自己是天上的谪仙,可如今却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刘氏的尖锐嗓音从屋内传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老者并未回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他就是那位曾经意气风发、被唐玄宗亲自召入宫中的诗仙李白。

此时的李白已是垂暮之年,但他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多年前那首写给刘氏的诗,此刻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是一个关于才华与命运、抱负与现实、爱情与背叛的故事。一个天才诗人如何在仕途坎坷中依然保持傲骨,又如何在四段婚姻中寻找真爱的故事。

## 妻子的嘲讽与诗人的反击

长安城外,一座不起眼的宅院里,四十三岁的李白正在收拾行囊。这一次,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唐玄宗的亲笔诏书。

"又要出去游荡了?"刘氏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语气中充满了讥讽,"这次又是哪个朋友请你去喝酒作诗?"

李白停下手中的动作,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着这个与他共同生活了几年的女子。

"这次不一样,是皇上的诏书,要我入京见驾。"

刘氏冷笑一声,"又是你的白日梦吧?你这样的人,皇上怎么会记得?"

李白没有反驳,只是从怀中取出那封盖有玉玺的诏书,轻轻展开。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那鲜红的印章上,映得整个房间都泛着光。

刘氏的表情凝固了。

这是李白生命中的转折点,唐玄宗的召见不仅意味着他才华的认可,更预示着他多年来追求的仕途可能终于要开启。

李白的嘴角微微上扬。多少年来,他一直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诗人,尤其是在刘氏的眼中。自从与她成婚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听她抱怨自己没有正经职业,只会吟诗作对,不能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

"看到了吗?"李白轻声说,"皇上终于认可了我的才华。"

刘氏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恢复了平常的刻薄,"就算见了皇上又能怎样?你这样的性格,能在宫中待多久?别到时候又灰溜溜地回来!"

李白不再言语,继续整理着行装。他知道,无论说什么,刘氏都不会理解他的抱负和追求。

第二天清晨,李白准备启程。他的儿女依依不舍地送他到门口。

"爹爹,你什么时候回来?"小女儿拉着他的衣角问道。

李白蹲下身,抚摸着女儿的头发,"爹爹去做大事,等成功了就回来接你们。"

转身看向站在远处的刘氏,李白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不是没有才华的无名小卒,他是李白,是能够让皇帝亲自下诏的诗人!

就在这一刻,一首诗在他心中成形。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挥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写完最后一个字,李白将诗交给大儿子,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这铿锵有力的十四个字,不仅是对刘氏的反击,更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宣言。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李白被妻子嫌弃的心境,更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豪迈与自信。后人将这十四字奉为座右铭,正是因为它蕴含着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力量。

## 许氏:相知相守的十一年

李白与刘氏的婚姻充满了嫌隙,但在此之前,他曾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

公元719年,二十岁的李白离开了富足的家乡,只身一人踏上了游历天下的旅程。作为江油首富李客的儿子,他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骨子里的不安分让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少年游侠,轻财重义。"这是当时人们对年轻李白的评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白在洛阳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诗人孟浩然。两人虽年龄相差悬殊,却一见如故。

"浩然兄,你我虽初次相见,却仿佛相识多年。"李白举杯对孟浩然说。

孟浩然笑道:"太白才华横溢,老夫佩服。只是游历在外,总需有个安身之所。我有一门亲事,不知你可有意?"

就这样,在孟浩然的介绍下,二十七岁的李白认识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

许氏温婉贤淑,又出身名门,对李白的才华十分欣赏。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后便成婚。

与刘氏不同,许氏从未因李白的游历和写诗而抱怨。相反,她常常鼓励李白追求自己的梦想。

"夫君才华盖世,终有一日会被朝廷重用。"许氏常这样对李白说。

婚后不久,许氏为李白生下一子一女,家庭生活其乐融融。许氏不仅照顾好家庭,还常常为李白抄写诗作,帮他整理文稿。

有一次,李白正在为一首诗的最后一句而苦恼,许氏端来一杯热茶,轻声道:"夫君何不试试'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惊讶地看着妻子,"你怎知我心中所想?"

许氏微笑,"与君相处日久,自然能猜到几分。"

李白与许氏的婚姻,是他一生中最为和谐美满的十一年。许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支持者。正是在许氏的鼓励下,李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李白三十八岁那年,心中的游历之志又起,决定独自前往更远的地方寻找入仕机会。临行前,他对许氏说:"待我功成名就,定当衣锦还乡。"

许氏含泪相送,"夫君去吧,我和孩子在家等你。"

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李白离家不久,许氏染上重病。当李白得知消息赶回家中时,许氏已经离世。看着妻子苍白的面容,李白悲痛欲绝,写下了《哭许氏》:

许氏的离世,不仅让李白失去了最亲密的伴侣,也让他的两个孩子失去了母亲。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李白不得不考虑再婚。

这就是他与刘氏相识的缘由。

## 刘氏:从倾慕到嫌弃

许氏去世后,李白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来到山东。当地的朋友见他一人带着孩子艰难,便为他介绍了当地一位未婚女子刘氏。

初次见面,刘氏对李白的才华和名气十分倾慕。

"久闻李太白大名,今日一见,果然风采不凡。"刘氏羞涩地说。

李白微微一笑,"刘姑娘过奖了。听闻你贤良淑德,不知可愿照顾我的一双儿女?"

刘氏欣然应允,"能照顾诗仙的儿女,是我的荣幸。"

婚后初期,刘氏确实如传言所说,贤惠能干。她不仅将李白的一双儿女照顾得很好,还把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李白也很感激刘氏的付出,常常在外出归来时,为她带回一些小礼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渐渐显露出与许氏截然不同的性格。

"又写诗去了?能不能做点正事?"刘氏看着正在案前挥毫的李白,忍不住抱怨道。

李白放下笔,"写诗就是我的正事。"

"写诗能当饭吃吗?你看看隔壁王家,丈夫做小官,家里日子多滋润。"刘氏越说越激动,"你整天就知道喝酒作诗,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李白无言以对。他确实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多年来靠着四处游历,为权贵作诗换取资助。在刘氏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成年男子应有的生活方式。

刘氏与李白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刘氏渴望的是稳定的生活;而作为一个怀抱远大抱负的诗人,李白追求的是功成名就的机会。

刘氏的抱怨日益增多,李白的心也越来越远。他开始频繁外出,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每次回来,两人之间的气氛都更加紧张。

直到那封唐玄宗的诏书到来,李白终于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这次入京若能得到重用,我就能让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临行前,李白对刘氏说。

刘氏冷笑,"你以为皇上真的会重用你吗?你这样的性格,能在宫中待多久?"

李白不再争辩,只是写下了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用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骄傲。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这句诗中提到的"会稽愚妇",正是对刘氏的讽刺,借用了古代朱买臣被妻子看不起的典故。

而最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充分展现了李白不屈的精神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

## 入京为官:辉煌与失落

带着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李白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是多少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地方。当李白第一次踏入皇宫大门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李白,朕久闻你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唐玄宗坐在龙椅上,和蔼地说道。

李白恭敬地行礼,"微臣不敢当,能得陛下召见,是微臣的荣幸。"

唐玄宗笑着说:"朕读过你的诗,字字珠玑,句句精妙。朕决定让你入翰林院,为朕写诗作赋。"

这个消息让李白欣喜若狂。翰林院是皇帝身边的文学机构,能够入选,意味着他的才华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然而,当李白真正开始在翰林院工作后,他逐渐发现,自己的职责主要是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提供文学娱乐。

"太白,今日朕与贵妃赏花,你随行作诗一首。"

"太白,贵妃喜欢听你的诗,今晚你来御花园吟诵。"

日复一日,李白发现自己成了宫中的文学侍从,而非他期望的朝廷重臣。他的才华被用来取悦帝王,而非治国安邦。

李白在翰林院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辉煌也最失落的时期。表面上,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实际上,他的才华被限制在了娱乐的范畴,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有一天,唐玄宗在御花园饮酒赏花,命李白作诗。酒过三巡,李白提笔挥毫,写下一首绝句。唐玄宗读后龙颜大悦,命杨贵妃为李白捧砚,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这一幕看似荣耀,实则是李白心中不满的爆发。他故意让贵妃和宠臣屈尊,实际上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声抗议。

唐玄宗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经对李白的狂傲不满。不久后,借口李白"骄纵不羁",唐玄宗下令李白离开翰林院,赐金放还。

就这样,李白在长安的仕途梦想破灭了。

当他带着失落回到家中时,刘氏的嘲讽更是雪上加霜。

"我就知道你在宫中待不久,这下你满意了吧?"刘氏毫不留情地说。

李白沉默不语,只是将自己关在书房,日夜饮酒作诗。不久后,他与刘氏和离,带着失望再次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 后两段婚姻:寻找灵魂的港湾

离开刘氏后,李白的生活更加漂泊不定。他走遍大江南北,结交各地文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内心的孤独感却日益加深。

在流浪途中,李白结识了第三任妻子,一位鲁地的女子,史书中仅称为"鲁一妇人"。关于这段婚姻,历史记载极为简略,只知道时间很短,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太白,你为何总是如此忧郁?"鲁一妇人曾问道。

李白抬头看向远方,"我心有大志,却无处施展。"

这段婚姻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在李白漂泊的生涯中消逝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李白在这段混乱时期,不慎卷入了永王李璘的叛乱。虽然他只是被迫参与,但仍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一带)。

在流放途中,已年过半百的李白遇到了他的第四任妻子宗氏。

宗氏是当地的富家女,对这位落魄却才华横溢的诗人产生了怜悯和爱慕。她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照顾李白。

"你已经是朝廷的罪人,为何还要冒险接近我?"李白问道。

宗氏微笑,"我敬慕的是你的才华和人格,而非你的地位。"

在宗氏的照顾下,李白度过了流放期间最艰难的日子。当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获得自由后,他正式迎娶了宗氏。

然而,多年的颠沛流离和政治打击,已经让李白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与宗氏的婚姻虽然温馨,却也充满了对死亡的预感。

"我怕我活不了多久了。"一天晚上,李白对宗氏说。

宗氏握住他的手,"无论多久,我都会陪在你身边。"

李白的四段婚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一生的起伏。许氏代表了他青年时期的美好和希望;刘氏象征了他中年时期的挫折和不被理解;而最后的宗氏,则是他晚年寻找到的心灵慰藉。

## 客死异乡:诗仙的谢幕

公元762年,六十二岁的李白在前往当涂(今安徽当涂)拜访友人途中,病情加重。

躺在小舟上,李白望着流动的江水,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一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李白对陪伴在侧的宗氏说。

宗氏轻抚他的额头,"夫君的诗篇流传千古,这比任何功名都更加永恒。"

李白微微一笑,"也许你说得对。"

他想起了年轻时写下的《将进酒》中的豪言壮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今看来,他的"用"或许不在朝堂之上,而在诗篇之中。

病榻上的李白,又想起了那首写给刘氏的诗,尤其是最后那气势磅礴的十四个字:

是啊,他李白虽然一生坎坷,但从未被命运打倒,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传说李白临终前,看到江中倒映的明月,伸手去捞,结果落入水中溺亡。虽然这个传说不足为信,但它生动地诠释了李白一生追求理想却难以企及的命运。

李白的离世,标志着唐朝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辰的陨落。他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风格多变,意境深远,被后人尊为"诗仙"。他的诗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豪迈气象,也反映了一个天才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

## 余音绕梁:千古流传的诗句

李白去世后,他的诗篇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因其中蕴含的不屈精神,特别受到后人喜爱。

这十四个字,成为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宋代文学家苏轼则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热爱生活。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今,当我们重读李白的诗篇,尤其是那首写给刘氏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个被妻子嫌弃的诗人的愤怒,更能体会到一个天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傲骨的精神力量。

这十四个字,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清晨,垂暮之年的李白站在屋前,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他曾被妻子嫌弃,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他曾入朝为官,却未能施展抱负;他曾四次婚姻,却始终在寻找心灵的归宿。

但无论命运如何捉弄,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傲骨和不屈的精神。

"李太白,饭好了。"这次,屋内传来的是宗氏温柔的呼唤。

李白微微一笑,转身走向屋内。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的诗篇已经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将会流传千古。

因为他从来都不是蓬蒿之人,他是李白,是那个敢于仰天大笑、勇往直前的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