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食色双衰”:年轻人欲望减退,正将我们拖入日本式隐性萧条

发布时间:2025-09-22 07:05  浏览量:2

当下,一个严峻的问题逐渐显现:

食欲与色欲的衰退、对诸多事物丧失兴趣,正让不少年轻人呈现出“年纪轻轻的老年人”状态。

餐饮行业的现象尤为直观,餐饮店经营者反映顾客减少,菜市场摊主同样面临客流量下滑,而外卖从业者则表示订单量增加。

一二线城市的经营者感觉人口流向老家,老家却依旧冷清,人们的饮食消费路径似乎陷入了矛盾。

从数据来看,今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超2.2万亿元,表面数据尚可。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隐忧:这 5 个月的餐饮收入较去年仅增长 5%,是近十年来除 2020 年、2022 年封控期间外的最低增速。

2023 年同期增速为 20.4%,2024 年同期为7.7%,餐饮行业高速增长时代已落幕。

这种趋势并非今年才出现,2024 年一季度便已显现。

全国餐饮增速快速下滑,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率先进入负增长阶段,餐厅不断关门,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降低,客单价也随之下降。

2024 年虽没有受到封控影响,但关门的餐厅数量却远远超过封控时期的数量。

餐饮从业者最担忧的并非竞争,而是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日益下滑,2024 年全国人均下馆子花费从 2023 年的 42.6 元降至 39.8 元,创下近年新低。

无论是就餐者还是经营者,都清楚这一数据背后的意义,人们对“吃”的热情明显减退。

正如许多人感受到的,过去花 30 元吃饭毫不迟疑,如今面对 19.9 元的外卖却会犹豫,这种变化已不能单纯用“追求性价比”来解释。

告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到 “食色性也”,意为喜好美食、爱慕美色是人的天性与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和需求。

对美食丧失追求,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全民生命力的集体下滑,最终导致“食萧条”的出现。

若说“食”的衰退还能用“省钱”勉强解释,那“色”的消退则指向更深层的矛盾。

以男性相关药物为例,2024 年上市某药企生产的男性用药销量大幅下滑,较 2023 年减少 1300 多万片,从 1 亿多片降至 8700 多万片,降幅超 10%。

尽管存在竞争对手冲击的因素,但国人“色”相关频次下降仍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国内乳胶防护装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3 年该类产品销售额为 188 亿元,2024 年降至 156 亿元,下滑幅度达 17%。

中老年人在“性”方面趋于冷淡,本该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表现出低欲望状态,日常看似开放,实际面对亲密关系却十分保守。

2022 年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性生活活跃程度正严重下降,超过一半的 95 后性生活频次低于每周一次,甚至不及 80 后。

即便有观点认为“年轻人单身率高”是主因,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单身、恋爱还是已婚人群,都面临“无性”困境。

五分之一的情侣和夫妻已提前进入无性生活,同床时各自玩手机;其余五分之四也多是“凑活”状态。

真正的衰老,并非皱纹出现或体能衰退,而是对美食失去兴致、对情爱丧失渴求,当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便意味着生命力的衰减。

如今,我们或许已进入“食色双萎缩”的低欲望社会。

这种状态会带来哪些影响?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可参考日本的经历。

日本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同样进入低欲望社会。

据相关机构调查,30 年间日本 18-34 岁有伴侣的年轻人比例长期不超过三成,东京街头随处可见独身中年人群,随之而来的是结婚率与生育率的“自由落体”。

2009 年日本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幼儿园倒闭速度快于养老院;2023 年日本结婚数量跌破 50 万对,为 1933 年以来首次。

连锁反应的第一站是“房产信仰”崩塌,1983 年至 2008 年的 25 年间,日本 40 岁以下成年人购房比例从 42.2% 降至 28.4%,30 岁以下年轻人购房比例从 17.9% 降至 7.5%,降幅约 10%,当时大阪郊区的部分楼盘甚至杂草丛生。

全民低欲望还直接导致经济收缩,依赖“暧昧场景”的餐饮、KTV、酒吧等行业首当其冲,大量商家倒闭,随后社会整体需求收缩。

1991 年至 2022 年,日本经济增速均值仅为 0.7%,不及此前零头;1991 年至 2012 年,日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仅为 0.25%,国家陷入长期停滞。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策的“集体失灵”,1999 年日本将利率降至 0,2001 年开启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增发货币,但企业与民众却加速偿还债务、减少新增货币持有。

这如同给垂死病人注射强心针,病人却因“心死”而拔掉针头,毕竟 GDP 下跌尚可通过政策拉动,但当人们连吃喝、恋爱的欲望都消失时,再精密的刺激手段也难以扭转局面。

我们当下的经历与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未来是否会重走日本老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日本社会的低欲望是主动选择,而我们更多是被动结果。

并非没有欲望,而是受收入、时间、工作强度等因素限制,导致欲望被动收缩。

若后续能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我们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日本的“压力型复苏”道路。

新京报:《5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5.9%,中国烹协:餐饮市场稳中有进》

星岛环球网:《餐饮业寒冬|内地餐企供过于求,去年近300万间倒闭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