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刘三多艺术境界与人生哲学 唐业继著(3)
发布时间:2025-09-16 09:22 浏览量:1
【前言】若不是身临其境,真是难以置信:一位地厅级退休干部,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87岁高龄的老画家,一位自创的一幅画就已售出112万元的艺术大咖,20多个春夏秋冬,用作接待室、创作室、展览室、餐厅于一体的竟然是一间仅有40多平方米的“家中客厅”。肃然起敬中,我对随行陪同的李同学感悟道:“恰恰是这‘四合一’的一块小天地却藏着金矿的沃土,洒满了刘老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价值取向和生命内涵。”2025年3月24日,连续4个多小时的促膝交谈,从他出生于1939年3月谈至2025年的打算及今后的愿景;从其公开发表的处女作《美帝国主义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滚出去》到大机关为其在湖北省图书馆举办专题书画展及免费编印大型画册1000本。
图 刘三多《老黄牛》1984年
(三)
刘三多夫妇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刘三多和吴芳芸的恋爱故事留下一段佳话:刘三多因祸得福。
原来,1966年11月11日,刘三多等30人被咸宁军分区所辖的7个县人民武装部选送到军分区,为军分区大院每栋楼房的墙壁、走廊、会议室、办公室写标语,写毛主席语录,画宣传画,好似参加书画“红海洋”笔会。一个月后只剩下7人,又一个星期后又有6人走了,最后只留下刘三多一个人被借用,并将他的档案由蒲圻农村文艺宣传队转到咸宁军分区来了,刘三多以工代干,分配在军分区宣传科。
那时,刘三多画得最多的是毛主席画像,当时各县成立革委会时悬挂的毛主席大幅画像都是军分区送的,这都出自刘三多之手。后来,刘三多受解放军一九五医院邀请,为医院大礼堂画一幅3米高2米宽的“钢板大”的毛主席画像时,在脚手架上不慎摔下,造成脑震荡,住进了一九五医院达半年之久。那时一九五医院各科室都要办黑板报、墙报,刘三多治疗好些后,应医院俱乐部主任邀请,为他们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各科室选派书画爱好者,医护人员有20多人参加。
俱乐部主任问刘三多看中了哪个女护士?刘三多说,我现在是军分区的一个普通百姓,还没转干,医院有哪个美女会看中我呢?说来也奇怪,当时有一位名叫吴芳芸的护士长(以后提升为女军医),她还是个模范共产党员,多次出席武汉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曾有人介绍一位营级军人给她,她没答应。刘三多住院几个月,吴芳芸见刘三多是为大礼堂挂着的毛主席画像的作者,画得真好,他还在俱乐部为全院美术爱好者讲绘画课……此人真不错,发自内心爱慕。
吴护士长请已婚同事为她与刘三多牵线,刘三多得知,真是喜从天降,欣然同意。他俩相恋时,教导员知道后,对吴芳芸说:“刘三多这个人还不错,但他是个临时工,将来怎么样很难说,你要考虑好!”吴芳芸说:“我的事我负责,请组织上放心!”相恋半年,他俩就结婚了。1968年12月底,结婚典礼是在军分区会议室。那天军分区和195医院的主要领导都来祝贺!简朴而隆重婚典总共花了60元买花生、瓜子、水果等食品,没请一桌客,两个人的东西搬到一起,就完成了结婚的仪式。结婚时刘三多是军分区聘请的职工,没转正,一年后才转为正式干部,定为行政24级,每月工资30元,吴芳芸护士长那时一个月工资70元比他多一倍多,这样的婚姻殿堂从古至今也不多见。
婚后,吴芳芸作为妻子承担了所有家务,刘三多一心扑在美术事业上,夜以继日,对艺术执着追求,对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每当创作完一幅作品,吴芳芸就是他每幅作品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个评委。当刘三多的一幅《清泉·石头·小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总觉得画面上的藤叶还不够好,心想怎样“帮一下”才好?有一天,她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围墙边有一株野生的藤蔓,她的灵感来了:这不就是自己想象中的一根藤蔓吗!真乃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于是,她当机立断,把它连根拔起,带回家了。这可乐坏了丈夫,他赶紧下楼去取土装钵,把这株野藤养起来,几个月后野藤在窗台上越爬越高,煞是可爱。刘三多在画布上记录下它婀娜多姿的倩影,《清泉·石头·小草》添加在画面上,受光部分的叶片边缘,闪闪发亮,生机无限。
刘三多谈及他的代表作《老黄牛》《地下长城》的创作过程时让我受到强烈震撼。
41年前的1984年元月3日,为迎接全国大型美展,刘三多奉省文化厅下达的创作任务,深入到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进行为期7个月与牛相处一起的艰苦创作。刘三多入村历时7个月之后,其创作的油画《老黄牛》,生动地展现了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令人拍案叫绝、彪炳史册。
刘三多说:当时创作《老黄牛》,想画一条正面牛,意将“牛、人、画、雕”融为一体。但画正面有一定难度,古今有名的牛画,大多都画的侧面。画“牛”,即要画成一条写实的真牛,使人感到真实活现;“人”,就是把牛人格化,要体现“孺子牛”精神,表现其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的高贵品质;“画”,是使观众一眼便看出其硕大且细腻、边劳作边欢乐、虽黄昏仍精神的动态画面的活牛;“雕”,则是表现出雕塑感,看着是一条立体牛,又似立起的一块顶天立地的碑,好像是黄金和赤铜铸造的金牛。
“桂花乡政府得到上级介绍,对我画老黄牛很重视,腾出一间大房作画屋。为了画好这幅《老黄牛》,我精心构思,然后在乡下从元月3日进村直到7月31日与老黄牛朝夕相处7个月。画它时确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接着介绍道:当时由于已是冬天,看不到牛新犁翻过的田。为了画《老黄牛》画中的泥土,我只好出钱请农民犁一块田,下午到田间一看,上午牛犁翻的泥土被看热闹的小孩们踩平了,真糟糕。只好再请农民犁一块,然后把犁翻的泥土和没有翻的长有小草的土挑进屋内,按在田里原样排放,在屋内搞了一块四平方米大的样板田。每天给小草洒水。小草长得好,还开了花。在房间草地旁边,挂了几盏电灯照着,反复琢磨,终于画出了新翻泥土的湿润和沁香,画出了对泥土的独特感悟。在画老黄牛时,不仅要形似,更求神似;既重写形,更重立意。尽力达到牛有精、气、神。
桂花乡有很多牛,刘三多仔细观察,牛头上的二个角,有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有的二个都朝上,有的二个朝前,也有两个都朝下。刘三多牛头选用二个朝下的角,寓意是,此牛谦虚谨慎,遇事虚心礼让,不顶顶碰碰,不狂妄自大。而且牛尾巴也不翘起,也表明牛夹紧尾巴不张扬。
老农向刘三多讲过牛的许多故事:牛累了汗水从鼻子流出;牛饿了,把胃里的东西倒吸到嘴巴里反复咬,这时嘴巴会充满许多白泡沫,而且还流长涎……刘三多还没见到牛的这种真实细节,这如何表达?晚上熬夜用钢锅煮点吃的,发现锅盖上的热水珠,啊!这很像汗珠,可照着画在牛鼻上。刘三多用肥皂洗衣,发现有许多白泡泡在翻动,这不就像牛嘴咬胃液的泡沫吗?也照此画在牛嘴上。晚上打荷包蛋吃,发现蛋壳还流出长长的涎,牛嘴流出的涎,也不正是这样吗?画牛的重要细节,就这样一个一个迎刃而解。
此时,我脑海中又一次浮现三多先生笔下的把“生活中的牛”描绘成“艺术上的牛”的生动画面:老黄牛累了,鼻子淌着汗,嘴里吐着白沫,需要歇一歇;老黄牛累了,但它依然鞍不解、犁不卸,时刻准备再上征程;老黄牛温情脉脉,夹紧尾巴,任劳任怨。尤其是老黄牛圆鼓鼓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偶尔闪动一下,透射出刚毅、执着的眼光,宽阔的额头,细腻的毛发,鼻梁上欲滴的汗珠,口中的白沫,新翻耕的泥土,都被描绘得逼真、生动、传神,仿佛一头“真牛”在负重前行中朝我们走来。
这时,刘老从电脑旁拿来一张已装裱好的水印小幅《老黄牛》送给我,并高兴而感慨道:这幅画上还配了当时即兴而作的一首诗,也是我的人生座右铭:“朝披晨露出,晚戴星月归。肩负千斤重,默默苦耕耘。生死求奉献,不争功利名。明知路坎坷,无鞭自奋蹄。”
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德艺双馨”?什么叫“十年磨一剑”的真正含义。
刘三多这幅造诣高深的《老黄牛》赢得了难得的口碑。值此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之际,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在展览现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在刘三多的《老黄牛》水墨画前驻足观看了7分钟,还关心地向湖北文史馆负责人询问了作者刘三多画家的近况,并高度赞扬:“老黄牛脚踏实地的精神,永远不老!各级公务员都应该做人民的老黄牛!”
2000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到咸宁视察工作时,特地到时任咸宁市政协副主席的刘三多家,观看并赞赏刘三多的《老黄牛》及数百幅作品后,对陪同的咸宁市委张祖新副书记等几位市领导讲:“建议你们用刘三多画家的名字建一个美术馆,把他的作品陈列起来,到时候我来庆祝。他的画很有特色,是宣传咸宁最好不过的形象广告!”
临别前,张副主席还为刘三多题词:“虚怀当竹 清气若兰。”湖北省美协副主席、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的鲁慕迅对刘三多这幅《老黄牛》作品,曾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幅画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杰作,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咸宁市一位资深文化局长,赞不绝口地说:你刘三多画的《老黄牛》,真是超棒!看来,你画的老黄牛是真牛,好逼真、好生动啊!现实生活中的牛,反而变成了假牛。数年来,已有多个省、市、县迫切要求展览刘三多的《老黄牛》,还有收藏家再三要求出高收购刘三多的《老黄牛》,均被婉言谢绝。(待续)
图为作者唐业继(右)与刘三多先生
【作者简介】唐业继,退休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系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在《天津日报》发表处女作后,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湖北日报》及《红旗》《人物》《方圆》《人民司法》《中华英才》《中国艺术鉴赏网》《半月谈》《散文诗》《长江文艺》《楚天主人》《楚天法治》《人民网》《中国法院网》等百余家报、刊、台、网发表新闻、文学、摄影、评论等作品万余篇(件),百余次获奖。
审核:张佑军
编辑: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