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悦读娄江:童年玩蟋蟀趣事
发布时间:2025-09-13 12:32 浏览量:1
我们那个时代的男孩子几乎都玩过蟋蟀,因为这蟋蟀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它们不仅擅鸣叫,而且又好斗,因此,它是我小辰光的“玩伴”。
一般来说,一到8月上旬,蟋蟀便开始出现了,爱好者们便会开始捕捉,这个过程一直会持续三个月左右。每当秋风送爽,夜深人静之时,花草丛中,墙角处,杂乱堆放的砖头、破木头之类杂物之间,时常能听到它们美妙动人的鼓翼鸣叫之声。
蟋蟀的叫声不仅有节奏,而且有时雄虫还会奏出优美歌声向雌虫表达爱慕之情,雌虫也会“唧唧”相应,以示许诺。但若遇到另一只雄虫出来夺爱,两只雄虫之间便会发生一场恶斗,直到一方败北才偃旗息鼓。此时胜者便会高唱凯歌,那声音洪亮,可传得很远。
有趣的是同一只蟋蟀在整个秋季音调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早秋刚脱壳成虫时,它所发出的“㘗㘗”声,比较低沉柔美。过了白露,也许是它更成熟了的缘故吧,叫起来显得格外苍劲洪亮。而临近寒露时,它的歌声就变得哀怨凄婉,且带着颤音,在凉意渐次风中飘散,同整个大自然的气氛也颇为合拍,于是许多人都认为它也算得上是一位懂得乐韵和谐的歌星了!
蟋蟀不仅善鸣,鸣声清脆悦耳,供人观赏,而且还好斗,且勇猛激烈,引人观战。古人称斗蟋蟀为“秋兴”。据资料记载,从宋朝开始,斗蟋蟀已成了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了,玩赏鸣虫几乎家喻户晓,为各阶层人士所青睐。
立秋后,我与伙伴水根经常出外捕捉蟋蟀。一天晚上,我俩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情况”,在他家种的丝瓜棚附近有蟋蟀鸣叫声,听叫声估计是只很大的大虫。太好了!在瓜地里蟋蟀本没有洞穴,最多也是缝隙。只是这时是晚上,一下失手它就会钻进缝隙,黑灯瞎火的很难捉住。于是,我俩拿上手电筒和铁丝做的网罩,蹑手蹑脚地向目标靠近。蟋蟀叫两声,就停一会儿,断断续续的,为我们准确判断具体位置增加了难度。我俩不敢出一点儿声音,耐着性子细细地听,慢慢地找。过了一会,蟋蟀又叫了,我俩判断它就在丝瓜棚下的一片大叶子下。我蹲下身子,一点儿一点儿往前挪,生怕惊动了它。到了那片叶子跟前没敢动手,想再听听它的叫声,验证一下我俩的判断,以免判断有误打草惊蛇。等了好一会儿,还没有叫声。难道它在黑暗中发现我们向它逼近走了吗?它也太贼了吧?我俩决定不等了,立即动手!做好准备后,我打开手电筒迅速地掀开叶子,真让人丧气,叶子下面竟一点儿踪影也没有。用手电筒向周围照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怎么回事呢?到底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呢?我俩蹲在地上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突然,蟋蟀又叫了,叫声好像就在离我们仅一步远的墙面那边,但那里有几块纸板筋遮挡着!虫声近在咫尺,可无从下手,因为如果撬动纸筋,其必受惊,并肯定会亡命蹦跳而去,只需几跳,就会消失在黑夜中。我俩不敢造次,便灵机一动,决定用“水淹”之法。我返身回家,迅速找来一只外有刻度的盐水吊瓶,即刻灌满水再去。我打开电筒,拔去瓶塞,小心地从纸筋上端的裂缝处徐徐将水灌入。也许是纸筋吸水,半晌未见动静。我熄了手电,定定神,再次取来了水,水仅灌了半瓶,忽见纸筋下端有两根触须伸出。我俩又惊又喜,继续灌了半瓶水,然后丢下水瓶,腾出手取过网罩,正欲驱它出来时,它却乖乖地爬了出来。我立马用网罩将它轻轻地捉到手里,收拾好工具后,回家放入蟋蟀盆里。
翌日一早,我缓缓打开盆盖,“嚯”的一声,原来是一只品质好的青大头,其牙白、腿大、皮色好,斗性极强,有耐力的“金钢头”。
我拥有一只上等蟋蟀的消息不胫而走,镇上老寿星王柏林老先生是饲养蟋蟀的爱好者,对养虫颇有一套丰富的经验。老翁时常告知我们选虫养虫要诀,七分靠选三分靠养。但是,真要选到一只好的蟋蟀是很不容易的。
这一次“老寿星”王老伯听说我有幸得了只极品好虫,急忙赶到我家,观看后又大为称赞,还说愿出20块钱(当时市场物价、大米每斤价格1角4分,一只咸大饼只要2分钱)高价收购。我听了自然同意出售。我们一家人也都为我捕捉到了极品虫儿,且卖到好价钱而高兴……
养蟋蟀盆也很有讲究,“元帅盆”“将军盆”“龙盆”,是属于上乘的。盆里放一个小水盂,可供蟋蟀饮水用。每天喂两粒饭米粒,吃不完要拿掉,以免伤牙。天热时,盆里可以放些凉水浸泡一会再拿出来,放在凉水里面的“食品”蟋蟀吃起来感到凉快又舒服。有时天气太热,也可以把蟋蟀放在面盆里给它洗个澡。
斗蟋蟀又是一个紧张、激动人心的过程,所有的小孩都蹲着,头凑着头,围成一个圆圈,几乎把上面的空间都遮住了。随着“嗷嗷”的叫声和蟋蟀草的牵引声开始,撕咬、旋转、翻身,然后再斗……最后是其中一只失败而逃。
蟋蟀最成熟的时期,在白露左右,俗话说,白露三日出将军。水乡小镇苏记米行苏老板也是酷爱饲养蟋蟀的爱好者。每年时值秋季时,都会组织斗蟋蟀活动。参赛者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有工人、农民、学生、居民;有老人、中年人、有小孩;有男有女,他们带着各自找来的蟋蟀,聚集到一起,参加比赛,交流经验。他们把蟋蟀的选、养、斗看作一门艺术,乐趣无穷。经过几轮角逐,有较多战斗力差的蟋蟀都淘汰了,只有王老伯的“金钢头”蟋蟀和——“猛将军”脱颖而出,并由它们继续进行战斗,决出头名状元来。
按照惯例,双方先要看一下对方的“货色”,但这不看不要紧,有时一看也会吓一跳,因为老王原来那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东蟋蟀”,它头大、腿大有力、皮色晶亮、斗性极强,且有爆发力。比赛时,我先看了一下,结果就捏了一把汗,暗暗担心老寿星的“金钢头”能胜吗?
接着,将两只蟋蟀放进第三只盆角逐,蟋蟀相逢后厮打是一种天性。教练员(圈里人通常称他们为芡草师)会通过赚绩草撩拨蟋蟀牙齿的方式去刺激它们,结果两者不用分说,触须一搭,皆抖擞精神,略往后退半步,鸣叫几声,以壮军威。须臾,便撕咬在了一起。为奋力向前,双方后腿都挺得笔直,四只侧爪也死死抓着底部,作“死顶”状,首回较量,由于对方“身大力不亏”,“金钢头”被翻了个“白肚皮”,但毫发未损,在盆内跑了圆场,继续再战。这次,“猛将军”发出狠劲,死命咬住不放,看得出,“金钢头”吃了分量。对方一个发力抛甩,竟将“金钢头”甩到盆沿。“猛将军”不见对方身影,迅速在盆内搜索一遍后,得意地鸣叫了开来。“金钢头”同样振翅鸣叫不示弱。
第三回合比拼开始,这回“金钢头”换了方式,它看似且战且退,其实它瞅准对方身高特点,一个猛子,用足全力,咬住对方腹部不放。大个子“猛将军”没料到这一招,便在对方背上死磕,如此僵持分把钟,全场观看的人都凝神屏息,不敢出大气毕竟背部硬于腹部,“猛将军”腹部受重创,松了口,狼狈而逃。此时,内向的“金钢头”才沉稳地鼓翅鸣叫。再用蟋蟀草拨撩那只“猛将军”,它除了急急躲避之外,已毫无斗志,彻底落败,“金钢头”胜出,状元虫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