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根性与人的心性
发布时间:2025-09-13 04:43 浏览量:2
转自:团结报
□姜志强
一部剧作,能写透一件事便算难得;若能写活几个人已是佳构;倘若能借一事几人,写出一方水土的百年心事,那便值得反复品咂了。电视剧《生万物》便有此等气象。它讲的,明面上是民国乱世里一个女子的颠沛流离,是爱恨情仇;往里看,却是一篇关于“土地”的雄文,字字句句都从黄土里生长出来,带着泥土的腥气,也带着人心的热气与鬼气。
何谓土地?《说文解字》讲:“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土地乃万物之母,是生养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根。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土地根性”。这根性,是孟子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安土重迁”的文化基因,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踏实,也是“一亩三分地”里的安全感。剧中人物大多都被这根性牢牢捆绑。
头一个便是宁学祥。此人坐拥几百亩地,富甲一方,却吝啬到嫁女都冷冷清清。在我看来,宁学祥早已不是一个人,他就是土地的化身,是土地的奴隶。女儿绣绣被马子劫走,十万火急,人命关天。他心中反复盘算的却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地契盒子里的那一块块“肉”。女儿的清白与性命竟比不上一块冰冷的土地。他宁可牺牲女儿的幸福也要保全土地的完整。这是何等的荒唐,又是何等的真实!他痛斥儿子“土地就是庄户人的命”,这句话便是他的“心经”,也是他的“魔咒”。他的“根性”已经异化,土地不再是生养的根,而成了吞噬亲情的魔。
封二这个人物写得妙。他一生汲汲营营,精明算计,梦想就是买地。听闻绣绣被绑,他的第一反应是宁学祥要卖地了,赶紧回家取钱罐,那副急切之态令人啼笑皆非。后来费尽心机让儿子娶了绣绣,依然念念不忘那陪嫁的十五亩好地。他身上体现的是千千万万中国小农最朴素的愿望——扎根土地,传之后世。他不像宁学祥那般被土地异化得毫无人性,他也有温情,有对儿子的爱,但一碰到土地的问题,那份根植于血脉的渴望便会压倒一切,让他变得短视、刻薄。他与宁学祥的争吵看似是亲家间的口角,实则是两种土地拥有者——“既得者”与“渴求者”——心态的碰撞,火花四溅,入木三分。
至于铁头,一个憨直的青年,他闹农会,斗地主,最初的动力是什么?不也是为了自家那几亩地能“永佃”吗?费左氏能拿捏他,靠的也是抽回土地的威胁。可见这“根性”之深。
但是,物极必反,情深则痴。这与生俱来的“土地根性”,一旦失了约束,便会滋生出“人性心魔”。剧名《生万物》,土地固然生五谷,生希望,但也同样生贪婪,生怨憎,生痴狂。宁学祥的“心魔”是守财奴式的占有欲,让他成了孤家寡人。封二的“心魔”是小农式的患得患失,让他屡屡为难善良的儿媳。费左氏的“心魔”是大家族式的掌控欲,为了费家的基业(其根本也是土地),她可以算计苏苏,逼走文典。就连引马子屠村的封四,其恨意的源头不也是因为土地被宁学祥巧取豪夺吗?一桩桩悲剧,一场场冲突,背后都站着土地这个沉默却又最具力量的主角。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乱世中各色人等的贪嗔痴。
此剧若是仅仅写到这里,便只是一部优秀的乡土悲剧。但它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挣脱这土地魔咒的人物,他们代表了新的“生机”。
首当其冲的便是绣绣。这个女子堪称全剧的“风骨”。开篇,她也曾是传统规训下的待嫁新娘,对青梅竹马的婚姻充满憧憬。然而被劫、被弃的经历,尤其是父亲为了土地而牺牲她的残酷现实,让她彻底“决绝”。她在宁家门前发下的三条毒誓,不只是与家庭的切割,更是与那种“人不如地”的旧价值观的决裂。她嫁入封家,学做农活,学编蓑衣,不是为了依附,而是为了独立。最精彩的一笔是她力排众议,决定种植丹参。在封二、宁学祥这些老派人眼中,土地只能种粮食,种庄稼,这是天理。而绣绣却看到了土地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生药材,生金钱,生出一条不一样的活路。这是思想的革新。她用智慧和勇气去主动地“利用”土地,而不是被动地“依附”于土地。她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次是大脚。这个男人质朴,却比谁都看得明白。他从小爱慕绣绣,在他心里,绣绣这个人比任何土地都重要。他可以为了救她独闯马子窝,可以为了她的名声雇八抬大轿风光再娶,可以为了她与父亲封二对抗。在他的世界里,“情义”二字重于泰山,也重于土地。他开荒“鳖顶子”,那是最贫瘠的土地,但他不嫌弃,因为这是他和绣绣用汗水浇灌的新希望。大脚的存在恰恰反衬出宁学祥、封二等人的可悲。他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看重土地的乡土社会,依然有超越物质的人性光辉。
绣绣与大脚的结合象征着一种“新生”。他们虽然也离不开土地,但他们没有成为土地的奴隶。他们的根扎在土地里,更扎在彼此的情感与信赖中。他们所“生”的,将不再是上一辈那种被土地捆绑的宿命,而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生万物》以“土地”为切口,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内核——那份既是生存之本的“根性”,又是人性枷锁的“心魔”。它通过宁学祥等人的悲剧,哀悼了一个旧时代的逝去;又通过绣绣和大脚的成长,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萌生。这正是“大格局,高站位”的体现。
- 上一篇:莲年诗歌 | 秋风起
- 下一篇:莫言和杜勤兰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