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灰色的——是非背后的人性趋利本能

发布时间:2025-09-11 14:20  浏览量:3

文/杜辉

从对人物的评价到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国际关系、身边琐事,所有的事情在现实中、网络上大家总是要争论个是非黑白、你错我对。得益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平台、即时通讯聊天软件让这些论辩、争吵可以跨越空间、跨越地域,无时无刻进行。相互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利益关系的、没利益冲突的,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去争论。

各种无利益、无目的的争论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消遣。但只要有争论就会上头,人会不自控的为和自己无关的、并不重要的事动气上火、相互谩骂。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占理、正确的一方。但这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正确与道理,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时候是灰色的。

正反相悖、阴阳对立,这个世界在对立中发展、崩溃,再发展再崩溃。但这世界真的就是黑白分明嘛?黑暗无光的世界,人什么也看不到,长期处于黑暗中视力还会退化?置身一片白茫茫的环境,人同样无法视物,甚至会损伤视觉功能从而失明。当黑白相融、交替、相间,这世界才会显露出真实但模糊的轮廓,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和这种文明所创造出的社会与世界。

选择黑也好白也罢,其实背后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逻辑、为出发点,所以这世上就不会有真正的不变的黑与白。因为人的利益会变,世界是复杂的动态,所以黑白的认同也是在不断的转换、交替、反复。今天的黑也许就是明天的白,今天的白也许就是昨天就是黑的。昨天的自己会想不到明天自己的立场,今天的自己也许会厌恶昨天的自己。

古今中外的历史一直在演绎着黑白白黑转换的故事。同样一个人,在不同人不同的视角中就是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人物。今天这个人是正面的,明天也许就会被千夫所指。那他到底是好是坏?其实他只是了自己,好坏都是由别人、后人评判的。但不管是谁评判的角度都是基于利益。很多看似无关利益的观点和倾向其背后还是利益,只不过有些利益是明面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间接又间接的,有些则是根植于本能中趋利避害的潜意识。

《潜伏》里谢若林拿着两根金条问余则成,你告诉我那根金条是高尚的那根金条是龌龊的。其实世间的人与事就是那两根金条,本没有黑白,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这世界有所谓的正义与不义之分,难道这也是黑白的问题嘛?其实所谓的正义就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所谓的不义就是牺牲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小部分人的利益。正义与否其实是黑多白少,还是白多黑少的问题。当然会有一些人不在乎物质利益而去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奉献生命、时间、财富,但他们心中的理想其实也是一种利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利益,是脱离了低端物质、生理、需求的利益。

多与少、是与非、黑与白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地域中也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有100个人,其中10人站黑,90人站白。但这100个人分散在十个房间内,但这一间房内有8人站黑,2人站白,那在这房内黑白怎么定义?从全局角度看90人多数站白是正义的,在但这间房内究竟谁是正义的,谁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昨天有60人站白,今天变成40人站白,那到底谁是正义谁是不义?这世界正义与不义的界限是清晰明确的嘛?是一成不变的嘛?如果我们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那不就是刻舟求剑嘛?事物的内外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没有绝对、也没有永恒,有的只是自身的利益点在哪、出发点如何。今天我们所说的正义可能就是明天的不义。我们可以去界定正义与不义,但这种界定、认同与站队,其实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

利益这个东西可以是直接的,但更多的是间接的。如强盗杀死了路人,强盗和路人之间是直接的利益关系,但其他人会担心强盗以后也可以杀死自己,所以绝大部分人会支持建立法规、规则,以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惩罚、威吓。为了不让法律和规则被破坏,为了不让身边出现强盗为所欲为,所以人们会认为强盗是不义,会对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强盗行为谴责、制止、惩罚。以此让别人不敢成为强盗,只要大家都遵守法律与规则,那自己也就受到了保护。所以在判断一个事物是正义与不义的时候,我们也许只是本能的做出反应,不会直接去考虑利益得失,但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以潜意识的形式根植于每个人逻辑中的。

一个强盗一直杀人越货,但有天见到有孩子落水,他不顾危险把孩子救了,那他在这个事上是正义的,但他这个人仍会被判定为不义。但到底要有多少事的积累才会把正义与不义的判定改变?一个经常帮人的好人,有次和人起了冲突杀了人,那他一辈子都是正义,只有一次不义,但这次不义就会彻底否定他一直的正义。而如果还是这个好人,杀的是一个被大家判定不义的人,但他一样要承担后果与责任,那他究竟谁是正义谁是不义,而大家所建立、依赖、公认的法律与规则究竟是维护了正义还是不义?为维护了大家的利益还是侵害了大家的利益?所以凡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太多灰色的地带。

所有的人与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友善、对立、仇恨、厌恶、喜爱的背后都是一种个体利益的交融。能融合那就是同类就是喜爱、友好;不能融合但彼此不冲突那就是和平、友善;但如果有利益冲突了那彼此就是仇恨、厌恶、对立。一些事可以双赢,但更多的事只能零和博弈。

食物只够两个人生存,现在有三个人。如平分食物那大家都会饿死,现实的结果就是两个人会根据自身利益、实力、认同感、血缘亲属、文化远近等多种因素做考虑,然后最能契合、趋同的两个人联合去占有被淘汰那一个人的食物。生命是自私和排他的,当生存机会和生存空间需要竞争获得时,生命就自然会具有攻击性、排他性。那能说这两个人是代表正义的,另一个人是不义的嘛?这只是生物求生的本能,没什么正义与否。当然,也可能是其中一个人占有了所有的食物,让另外两个人以相互残杀、伤害来决定剩下一个生产名额。这肯定会被大家直接定义为不义,但如果那个占有食物的人是你自己,你会如何考虑呢?人性本恶、人性自私,想不明白推己及事就能明白了。

这世界有些人让人厌恶、憎恨,有些人让人喜欢、爱慕。但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就是正反两面的形象。你严重的英雄也许就是别人眼中的恶魔,别人眼中的混蛋,也许就是你的好哥们。不是这个人不同,他就是他,只是每个人的利益出发点不同,所以喜恶、倾向、价值观也不同。也许对方的行为、言论和表现出的三观只是间接的间接还要间接的让我们利益受损,或有受损的潜在可能,但我们也会本能的厌恶与抵触。。

当大部分人都把一个人当混蛋看时,人很容易被影响被感染,从而在心中塑造对方混蛋的角色,然后去找混蛋的痕迹,以填充这个角色。他是不是混蛋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我们需要确认他是混蛋以证明自己的正确,并有了发泄负面情绪的对象,也为负面事物找到了背锅侠。人们很容易被是非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刻板偏见,失去客观的判断,难以多视角的审视。人很容易深陷在自我世界中,并且不断强化、完善这个自己虚构的世界,直到自己都相信一切幻想的就是真实的。人要进步总要走出自己的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问题根源就是自己很难打破自己的思维茧房。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深夜在荒野开车。车坏了,他需要工具修车。这时他看到不远有个农庄,他准备过去借工具修车。一路上他一直幻想着如何和农庄主人沟通,担心如果对方不借给他工具、不给与帮助怎么办。他越想到对方会拒绝自己越害怕,所以不断地幻想着对话。当他来到农庄敲门寻求帮助的时候,主人开门还没来得及说话,这个人下意识就张嘴指责对方为什么不帮助自己,不借工具。这个人自我幻想强化了不确定的结果,然后把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强化,直到把幻想的不确定当真。换位思考,农夫面对深夜的陌生人打扰肯定是有戒心的,如果出于安全考虑不帮也是合理的,人家也没有这个义务。所以人所谓的对错、正义不义的视角,实际就是自身利益的出发点不同。没有对错、好坏,只是出于生存本能的下意识反应。

这个世界既不是全黑的也不是全白的,很多时候他是灰色的、黑白相间的。有太多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守规则、自私自利,但这就是现实。水至清则无鱼,当世界真变得一片白色,这个并不会是理想中的世界,反而是危机四伏。在某部科幻片中的未来世界是没有暴力的,一个现代人被冰封到未来复活了。他一个人的暴力行为就让未来世界的整个警察系统束手无策。所以,黑白相间,彼此交融成灰色的世界才是最好的,也是现实的。

少一些固执偏见,会让人看得更远、更深、更广、更真实。克制人人性中的本能,才能让自己的世界清明,才能让认知提升。其实能意识到自我的问题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而且绝大部分人也无力解决问题。更多的人就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然后在自我茧房中不断强化认知,让茧房越来越厚、越来越难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