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贾平凹把青楼放进了家庭里,这就是《废都》最深刻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09-06 20:54  浏览量:2

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贾平凹的《废都》无疑是一座绕不开的奇峰,自 1993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争议性,吸引着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 。它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文学磁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其热度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废都》的故事以古都西安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名为 “西京” 的文学世界。在这里,繁华与颓废交织,欲望与挣扎并存。主人公庄之蝶,这位西京文坛的风云人物,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他周旋于多个女人之间,情感生活混乱不堪;在事业上,虽享有盛名,却陷入了创作的困境和精神的迷茫。围绕着庄之蝶,书中还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演绎出了一场充满荒诞与无奈的人间悲喜剧。

这部作品的争议性主要源于其大胆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内容无疑是具有冲击力的,引发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书中的描写过于露骨,是对文学的亵渎;也有人指责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过于灰暗,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争议使得《废都》在出版后不久便被列为禁书,一度在国内市场上销声匿迹。

然而,标签并没有掩盖住《废都》的文学光芒。在国外,它获得了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认可;在国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评价也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废都》不仅仅是一本充满争议的 “禁书”,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

在《废都》所构建的西京世界里,“家庭化的青楼” 这一独特概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庄之蝶的家庭,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有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宛如青楼般充满了欲望、纠葛与无奈。

庄之蝶与妻子牛月清的婚姻,早已失去了爱情的温度,只剩下形式上的维系。牛月清善良贤惠,恪守传统的妇道,她一心操持着家庭,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与尊重。然而,庄之蝶却对她逐渐厌倦,在婚姻的围城中感到窒息。这种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就如同青楼中逢场作戏的男女,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唐宛儿的出现,更是打破了这个家庭表面的平静。她年轻貌美,热情奔放,对庄之蝶充满了崇拜与爱慕之情。她与庄之蝶的婚外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境地。唐宛儿将庄之蝶视为自己的全部,她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甚至忍受着偷偷摸摸的生活。而庄之蝶在与唐宛儿的相处中,找到了久违的激情与新鲜感。他们之间的感情,既有爱情的成分,又夹杂着欲望的驱使,恰似青楼中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充满了虚幻与不切实际。

柳月作为庄家的保姆,也被卷入了这场情感的漩涡。她聪明伶俐,心思细腻,对庄之蝶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庄之蝶对她的一些暧昧举动,让她心中产生了别样的情愫。她看到庄之蝶与唐宛儿的关系后,心中既有羡慕,又有不甘,甚至产生了 “主人能跟宛儿睡,那我也有机会” 的想法。

在《废都》所描绘的这个家庭化的青楼中,牛月清的糊涂无疑是维持家庭表面和谐的关键因素。她善良贤惠,持家有道,将家庭的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心扑在家庭和庄之蝶的事业上 。她对庄之蝶的婚外情毫无察觉,或者说,她选择了相信丈夫,相信这个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她忙着经营书店,为庄之蝶的官司奔波,与柳月以姐妹相称,却没有发现身边的丈夫早已心猿意马,与唐宛儿暗通款曲,甚至与柳月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牛月清的存在,让庄之蝶在享受婚外情的刺激时,不用担心家庭的破裂;唐宛儿和柳月也得以在这个家庭中继续她们与庄之蝶的情感纠葛 。然而,这种和谐格局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之上的,如同脆弱的泡沫,随时可能破灭。

牛月清的糊涂能维持多久,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这种不知情状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庄之蝶等人的小心翼翼和巧妙掩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秘密约会、鸽子传信等,尽量避免让牛月清发现真相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些细微的迹象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例如,庄之蝶和唐宛儿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眼神交流,柳月对庄之蝶的特殊关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牛月清怀疑的导火索。

牛月清的糊涂一旦被打破,家庭和谐格局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她可能会感到被背叛的痛苦和愤怒,进而引发家庭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会对她和庄之蝶的婚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还会波及到唐宛儿、柳月等人,使得整个家庭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牛月清的反应也可能会对庄之蝶的事业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他的精神困境和人生悲剧。

在《废都》所描绘的复杂情感世界里,庄之蝶与唐宛儿的感情纠葛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情节之一 。唐宛儿,这位热情奔放、美丽动人的女子,对庄之蝶倾注了全部的爱,她认定自己是庄之蝶的人,甚至将与著名作家发生关系视为一种光荣,并且怀揣着嫁给庄之蝶的梦想 。然而,庄之蝶此时却并无离婚再娶的计划,这使得他在面对唐宛儿炽热的 “爱的压力” 时,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从庄之蝶的心理角度来看,他对唐宛儿的感情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唐宛儿的年轻美丽和热情主动,让庄之蝶在她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激情与新鲜感,满足了他在婚姻中缺失的情感需求。他享受与唐宛儿相处时的快乐时光,被她的魅力所吸引,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庄之蝶又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束缚,他深知自己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他在牛月清和唐宛儿之间摇摆不定,既不想放弃现有的家庭和稳定生活,又难以割舍与唐宛儿的感情。

在行为上,庄之蝶采取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应对方式 。他与唐宛儿频繁幽会,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但同时又试图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让这段感情进一步发展。他会用各种借口来拖延唐宛儿关于结婚的话题,比如以自己事业繁忙、需要专注写作为由,让唐宛儿等待 。他也会在某些时刻,对唐宛儿表现出冷漠和敷衍,试图让她知难而退。

当唐宛儿怀孕时,庄之蝶的内心矛盾达到了顶点 。他既担心这件事会暴露,给自己和唐宛儿带来更大的麻烦,又对唐宛儿的处境感到心疼和无奈。最终,唐宛儿为了不让庄之蝶烦心,选择自己去打掉孩子 。这一事件让庄之蝶大为感动,他陷入了深深的为难和痛苦之中,甚至说出了 “总是要娶唐宛儿” 的话。然而,这句话究竟是真心还是只是为了安慰唐宛儿,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

柳月的角色之谜

在《废都》所构建的这个复杂而微妙的家庭世界里,柳月的角色犹如一团迷雾,充满了神秘与不确定性 。她作为庄之蝶家的保姆,本应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佣工,负责照顾家庭的日常生活起居。然而,她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和敏锐的观察力,逐渐卷入了庄之蝶与其他女人的情感纠葛之中,成为了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

柳月的性格特点鲜明,她既有农村女孩的质朴和单纯,又有着超出常人的精明与世故 。她来自陕北米脂,那里以出产美女而闻名,她也生得美艳动人。初到庄家时,她对庄之蝶充满了崇拜之情,这种崇拜不仅仅源于庄之蝶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地位,还包含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渴望通过与庄之蝶的接触,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功利性的目的,使得她在面对庄之蝶的暧昧举动时,并没有选择拒绝,而是半推半就地陷入了这段不伦之恋 。

随着故事的发展,柳月的行为动机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当她发现庄之蝶与唐宛儿的私情后,她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 。一方面,她对庄之蝶的背叛感到失望和愤怒,觉得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另一方面,她又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认为既然庄之蝶可以与唐宛儿在一起,那么自己也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扭曲的心理,使得她在庄之蝶和唐宛儿之间摇摆不定,时而为他们传递消息,时而又试图破坏他们的关系 。

柳月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她的存在加剧了庄之蝶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家庭关系更加岌岌可危 。她与庄之蝶的私情,让牛月清感到被背叛和伤害,引发了她与庄之蝶之间的激烈争吵;她与唐宛儿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压抑 。然而,柳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她也是这个家庭的观察者和见证者 。她通过自己的视角,展现了庄之蝶家庭背后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家庭的真实面貌 。

《废都》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它摒弃了欧洲油画般对戏剧矛盾的强烈聚焦 ,而是以一种散漫铺开的方式,宛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将市井画面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这幅文学的 “清明上河图” 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真实,却又蕴含着无尽的生活哲理和人性奥秘 。

《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的技法,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画面中,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从街头巷尾的店铺到汴河上的船只,各种人物、场景、细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废都》同样如此,它以庄之蝶的生活为主线,将众多人物和情节串联起来 。在庄之蝶与牛月清、唐宛儿、柳月等人的情感纠葛之外,还穿插了诸如打官司、求市长批条、鬼市交易等看似互不相关的情节 。这些情节就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各个场景,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展现了西京这座城市的全貌和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

这种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琐碎 。生活本就是由无数个看似平凡的瞬间和事件组成的,《废都》没有对这些进行刻意的筛选和加工,而是如实呈现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西京的大街小巷,亲眼目睹着庄之蝶等人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通过这种散漫铺开的方式,《废都》展现了广阔的社会万象 。它不仅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还涉及到官场、商场、市井等各个层面 。从庄之蝶与市长、秘书之间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到官场的复杂和权力的运作;从周敏等人的商业活动中,我们能感受到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魔幻与现实交织

在《废都》构建的西京世界里,魔幻与现实细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奇妙的叙事风格,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寓意 。

牛月清母亲的怪异行为,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魔幻情节 。她整天见神梦鬼,行为举止异于常人,最为奇特的是,她坚持要抱一只鞋睡在棺材里 。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反映了她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世界的迷茫 。棺材代表着死亡,而鞋子则可能象征着她对尘世的牵挂和对生命的不舍 。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表达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 。

刘嫂养的奶牛会自己发议论,这更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奶牛自然不会说话,但在《废都》的世界里,它却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奶牛的议论,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它目睹了庄之蝶等人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对人性的弱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 。

比如,它可能会对庄之蝶的风流行为表示不满,对社会的功利和虚伪进行嘲讽 。另一方面,奶牛的议论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奶牛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它的声音代表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社会的喧嚣和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在《废都》构建的文学世界里,最令人费解却又不得不佩服的,便是其独特的写作视角 —— 几乎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进行直接批判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整个长篇从商家、文艺界,到家庭、情场、单位,再到鬼市、低洼地、黑道,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举止都得以真实呈现,却不见作者明确的批判态度 。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批判往往是作者表达观点、揭示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李伯元在《官场现形记》中对晚清官场的无差别批判,还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昏庸清官的怒斥,亦或是鲁迅在众多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深刻揭露,批判的锋芒无处不在 。“十七年文学” 致力于打倒反动派,“伤痕文学” 含泪否定 “文革”,像《活动变人形》《玫瑰门》等作品对自己可怜的长辈也难以原谅,张承志对左宗棠和无聊文人充满怒火,就连 “玩世不恭” 的王朔也受不了道貌岸然的赵舜尧 。这些作品通过批判,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 。

《废都》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这部作品中,没有明显的批判标志,无论是作者的直接议论,还是其他人物的批评,亦或是主人公自己的内疚忏悔,都难觅踪迹 。领导热爱文学,他对庄之蝶的接见和对文学事业的支持,并非出于虚伪,而是真心实意;秘书黄德复努力工作,为庄之蝶的事情奔波忙碌,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报纸作为人民喉舌,在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没有被作者戴上 “坏人” 的帽子 。

这种无批判的写作风格,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是作者的乡民视野,使其习惯了世俗的无聊,从而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见怪不怪,选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呈现,而非批判?还是作者拥有广阔的艺术胸怀,能够原谅人人心中的可怜之处,理解每个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所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同情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写作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 。它让读者不再依赖作者的判断,而是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读者需要自己去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去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多元和深刻 。

《废都》以其无批判的世俗相,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模式,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让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一定非要通过批判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还可以通过真实的呈现和读者的自我思考,来引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探讨 。

与余华的《活着》相比,《活着》以福贵的悲惨命运为主线,通过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生存,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充满了苦难与坚韧的力量 。而《废都》则聚焦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都市生活,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迷茫与堕落。它没有《活着》那种对生命顽强的歌颂,而是以一种近乎绝望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欲望的膨胀 。在《活着》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对生活的执着;在《废都》中,更多的是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与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比,《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 。它通过白、鹿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废都》虽然也涉及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它更侧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揭示。《白鹿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而《废都》则散发着都市的繁华与颓废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