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怀春,资产阶级没有爱情
发布时间:2025-09-06 08:02 浏览量:1
当下世界很多东西都被标好了价码,因为有了价码,所以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原子化,一切都可以被价格量化之后,还存在什么真挚呢?当然不存在了。然而这种当下的价值观并不是长久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时期之内,当我们还没有过度的市场化之前,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多样的。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内,除了价位,还有别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推荐伯格曼早期作品《黑暗中的音乐》,本片当中没有被价格体系约束之前,残存着一种真挚的情感。男主人公因为参军时期的一次意外而双目失明,此后,未婚妻离开了他,他的生活也开始变得黑暗起来。在这个时期,男主人公身边照料自己的女仆对他不离不弃的照顾,最终,两个人形成了某种微妙的情感关联。然而偶然的一次谈话,女仆从男主人公口中得知自己的印象依旧是村姑,负气之余,她离开了男主人公。此后的男主人公便开始了漂泊,他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磨难之后,重新邂逅了女仆,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社会地位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黑暗中的音乐》讲述的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而这种爱情故事在当代已经不多见了,至少并不见诸于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当中,因为当代的主流是消费,消费就要一价格为依托,而本片的特点正是除去了价格。
影片为我们展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本身就是珍贵的,这种珍贵代表了一种声音,在这种声音的呼唤下,情感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很多时候就可以超越阶级而存在。影片当中虽然男主人公与女仆是主仆二人的关系,但创作者很巧妙的用一种客观的“黑暗”磨平了两个人的阶级距离。即便是处于资产阶级的男主人公,在面对黑暗的时候,也没有展现出来比旁人更加稳重的情绪。
而处于无产阶级的女仆在面对一个折翼的资产阶级主人的时候,也可以放心的展示真正的自己。当两个人真正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时候,双方就不必用外在的形式来框住自己的情感,而是真正的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最终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当所有的价值体系都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时候,金钱就不一定成为唯一了。会看一下当代的情感,再看看我们所期待的爱情,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是金钱。当我们习惯了用物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想要的爱情吗?答案是否定的。
锚定一种情感的根基如果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相互爱慕的话,拿金钱来衡量情感,那么我们面对的是情感还是物质金钱?当你认同了这种体系之后,就等于默认了金钱才是唯一,那么你面对的人到底是金钱还是具体的人?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变化仅仅被归结于普通的价值交换,那么当这种被锚定的金钱不复存在之时,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还在吗?如果我们给予了金钱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看到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么届时人们所拥有的一切还重要吗?自然不重要了,因为都可以被金钱量化,所以归根结底也只能被异化。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一种包容的属性,它可以用精彩的故事推荐给所有的观众,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健康还是伤病。这就是电影的属性,它可以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放下一切的不同,转而在萤幕中追求一种既定的相同,这种相同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属性。
如果电影本身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体系的传声筒,那么自然会在萤幕中过滤一大部分观众,毕竟,原本的共通的属性没有了,剩下的就只有单一价值观,这种单一价值观慢慢的成为了习惯之后,人们自然就无法对于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做出来更多的期待,最终,影视的落寞就肉眼可见了。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多重价值体系之下,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彩的人生等待去开发,如果仅仅用一种物质基础来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的活力,那么过不了多久,整个社会就会死气沉沉。因为多数人并没有能均等的获得增长着的社会财富,当财富越来越聚集在少部分人手中,那么对于多数人来说希望也就不会发生。没有希望的时候,活力如何谈起呢?
伯格曼在本片中谈及了阶级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情感是抹平阶级差异的最合适东西,当然,这种理念并不过时,尤其是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着物质唯一的时候,情感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很多人追求的最真挚的东西,只不过并没有太多坚定的人肯放弃自己的阶级来锚定这个唯一,这也许是当前的遗憾。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