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现俊 ▏小说中的「小说」:《金瓶梅》与其他小说关系研究(一)
发布时间:2025-05-22 13:38 浏览量:2
《金瓶梅词话》在文体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实现了唐代小说家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文备众体」的梦想。
即在其创作、成书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前人创作,其引用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说是任何一部其他作品都不能与之比肩的。
《金瓶梅》的素材来源涉及到许多方面,诸如宋、明两代的史实,戏曲、散曲、时调小曲等。
而本文则主要探讨《金瓶梅》与其他小说的关系,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做了大量的钩沉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美国的韩南博士和周钧韬先生,可谓集探源之《金瓶梅》大成,资料的搜罗几乎殆尽,面貌也日渐清晰起来【1】。
据韩、周二先生的统计,引用前人的小说主要有:长篇小说《水浒传》;话本小说〈刎颈鸳鸯会〉等七种;公案小说〈港口渔翁〉及文言小说《如意君传》等。
限于论文篇幅,本文既不可能在文字上作一一比勘,又不可能论述它们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只能就《金瓶梅》在抄引这些小说时插入了多少明代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这一极为重要而又被学界所普遍忽略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金瓶梅新解》 霍现俊 著
一、《金瓶梅》与《水浒传》
就《金瓶梅》与其他小说的关系而言,当莫过于《水浒传》。
这不仅是因为《金瓶梅》的故事直接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生发而来,而且其摄入的文字,粗略说有五万字左右,其数量之大,是其他作品绝不能相比的。
大体说来,《金瓶梅》借用《水浒传》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水浒传》故事的直接引进,包括「武松——潘金莲故事」,见第一至第六回,第九至第十回,第八十七回。「宋江——吴月娘故事」,见第八十四回。
二是若干片段被改编后广泛地移植于作品的各回。
《金瓶梅》与《水浒传》最明显的差异则是在原有的情节中增加了许多新的角色。笼统地说,这是创作的需要,不过,作这样的解释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笔者认为,这些新增加的角色,最主要的目的是表明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即正德、嘉靖时期而不是万历时期。试析如下:
《金瓶梅》第二回增加了王婆之子「王潮」,第三回又叙述了其年龄及婚姻状况,就此煞住,直到第七十六回才又出现。
「王潮」是正德、嘉靖时的真实历史人物,且不止一个【2】。
其一为御史:授理刑进士张元电、萧海、张宏、王度、李玑、王潮、蔡澄,知县鲜冕、李如圭俱为试御史。……潮,江西道。【3】
《明武宗实录》卷一一八、卷一五二、卷一五三等都提到了御史王潮。
其一为锦衣卫官员,后升为巡抚:(李)荣又传旨:……南京锦衣卫王树、王柱、王溥、王淮、王汉、王潮俱复职,俸如旧。【4】
巡抚王潮、镇守太监张绅亦不得无罪,其功过可准者,仅一游击赵纲耳。【5】
《陕西通志》卷十二说这个王潮是明丹徒(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嘉靖十年曾做过大同巡抚。
《金瓶梅》的第四、五、六、八四回,较之《水浒传》虽有一些增、删,但没有特别重大的改动。
第九回则是关键,因为两本小说的主要差异就来自这一回。当武松从东京回来时,潘金莲已成为西门庆的第五房妾。
武松欲为哥哥报仇,但不是他力所能及的,结果误杀了西门庆的同伴李外传,为此发配孟州,直到西门庆死后的第八十七回才遇赦回来,得以杀嫂祭兄。
《金瓶梅》的这一改动,自然得体,毫无牵强生造之感,这才为西门庆、潘金莲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金瓶梅》虚构的大部分情节就是在这段时间展开的。在这一回,作品增加了几个新的人物,其作用绝不能低估,因为他们是揭示《金瓶梅》真谛的关键性人物。
一是来旺(郑旺)。
来旺是西门庆的仆人,首次出场在《金瓶梅》的第九回,作品共有十三个回目提到了他的名字。
他在第二十六回被递解徐州之前,作品并未交代他姓什么,直到「金瓶梅」的故事快要交代完的第九十回,作品才给以详细的介绍:
「(来旺、孙雪娥)到了屈姥姥家,屈姥姥还未开门。叫了半日,屈姥姥才起来开了门儿,来旺儿领了个妇人来。原来来旺儿本姓郑,名唤郑旺。」
「郑旺」,是明武宗时的一个真实人物,《明武宗实录》卷三一:
初,武成中卫军余郑旺有女名王女儿者,幼鬻之高通政家,因以进内。弘治末,旺阴结内使刘山,求自通。
山为言:今名郑金莲者,即若女也,在周太后宫,为东驾(笔者按:指明武宗朱厚照)所自出。
语寖上闻,孝庙怒,磔山于市,旺亦论死,寻赦免。至是又为浮言如前所云。居人王玺,觊与旺共厚利,因潜入东安门,宣言:国母郑,居幽若干年。欲面奏上。
东厂执以闻,下刑部鞫治,拟妖言律。……皆置之极刑云。【6】
明陈洪谟《治世余闻》下篇卷之四、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郑旺妖言」条、清毛奇龄《明武宗外纪》所述内容与《明武宗实录》大同小异。
《治世余闻》书封
二是酒保的名字。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斗杀西门庆时,写到狮子楼酒保,但没有具体姓名。《金瓶梅》第九回却给酒保取名「王鸾」,并在第十回又两见,一作「王鸾」,一作「王銮」。
一个酒保的名字,为什么会有两种写法?其实作者是在透露真实信息,因为「王鸾」「王銮」二人是正德、嘉靖时的真实人物。
《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正德五年春正月:
有旨:责吏部、都察院及科道官失于查劾,令自陈状。……给事中于聪、张润、闵楷、王銮以礼科,御史李赋以河南道各杖二十,余皆宥之。【7】
《明世宗实录》卷二三三,嘉靖十九年正月:
上边提到的「郑旺」「王鸾」「王銮」都是明正德、嘉靖时的真实历史人物,特别是「郑旺」,他以及其他只有武宗、世宗时有而万历时没有的人物,如韩邦奇、狄斯彬、白回子、傅铭、吴铠、王廉、董升、曹禾等,足以证明《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是正德、嘉靖时期而绝不是万历时期,这点则是毋庸置疑的【9】。
《金瓶梅》引用《水浒传》,除了两书的重叠部分外,在很多地方、有很多片段被作者改编消化后巧妙地移植于作品中,成为作品有机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的这种「镶嵌」艺术是很高的,既插入了明代的真实人物,又不给人以割裂生硬之感。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金瓶梅》第六十六回,「翟管家寄书致赙,黄真人炼度荐亡」。
叙述李瓶儿死后,西门庆为其荐亡超度,请来黄真人,「年约三旬,仪表非常,妆束起来,午朝拜表,俨然就是个活神仙。」
但见:「星冠攒玉叶,鹤氅缕金霞。……就是都仙太史临凡世,广惠真人降下方。」
这段描写仪表的韵文,抄自《水浒传》第五十三回,本是描写罗真人仪表的文字,因二人有共通性,故作者信手拈来,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但作者交代说,这位「真人」叫黄元白。查《明世宗实录》,黄元白在嘉靖二十九年时官太常寺博士:
选授太常寺博士黄元白、中书舍人丘预达、知县曹禾为给事中。元白,兵科;预达,刑科;禾,工科。【10】
黄元白是明世宗时人,又任职于太常寺。作品写进这样的真实历史人物,其用意是很明显的。
《发微》 霍现俊 著
二、《金瓶梅》与话本小说
《金瓶梅》除了移植《水浒传》外,抄引话本小说的数量也很多。韩南博士主要指出了七种,这七种是指有较完整的情节或片段被引入《金瓶梅》而言的。
若加以详细比勘,则会发现话本中的某些人物、某些细节被广泛地插入到《金瓶梅》的许多回目中,成为作品有机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上文所言,本文无意探讨《金瓶梅》与话本小说方方面面的关系。而只是选取《金瓶梅》在抄引时移植或改变了原作中的哪些人物的角度来看看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戒指儿记〉,最早见于《清平山堂话本》,残。故事叙北宋丞相陈太常之女玉兰与富家子弟阮华阮三郎偷情,在朋友张远和尼姑王守常的帮助下,二人得以在尼庵幽会。阮华因久病虚弱,交媾时脱阳而死。
这个故事的原型始见于宋人洪迈的《夷坚志‧支景》卷三「西湖庵尼」条,该条只是说临安某官,土人也,其妻为某少年所慕,在老尼的帮助下,与该妇通奸,因极度兴奋而终于猝死。
此篇既没有点出姓名,又未说明官职。
《清平山堂话本》在将此故事改写成〈戒指儿记〉时,地点、姓名、官职俱全。
《金瓶梅》的第三十四回、第五十一回两次引入这个故事,情节基本与〈戒指儿记〉相同。但却改变了原故事中的某些人物。
原话本中帮助阮华的是朋友张远,《金瓶梅》却改为周二。
周二本是一个通名,姓周排行第二就是周二,表面看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重大的改动?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名字。
《明世宗实录》卷四七八:
苏州自海寇兴,招集武勇诸市井恶少,咸奋腕,称雄杰。群聚数十人,号为打行扎火囤。诓诈剽劫,武断坊巷间……
应天巡抚翁大立既莅任,则严禁缉之,……官司遣兵四散搜捕,获首从周二等二十余人。【11】
《金瓶梅》中的周二是城市居民,与《明世宗实录》所载之周二相较,其身分、地位相同,显见作者是将实有人物引入到作品中去了。
这就是《金瓶梅》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不经意间透示「大事件」「真信息」。读者稍一疏忽,就会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
《清平山堂话本》书封
《金瓶梅》在抄引话本时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尽可能选用话本中人物的名字与正德、嘉靖时的真实历史人物的名字完全相同的那些作品,〈西山一窟鬼〉〈杨温拦路虎传〉〈志诚张主管〉则是很典型的三篇。
〈西山一窟鬼〉,现存最早见于《京本通俗小说》。
故事叙南宋绍兴年间落第秀才吴洪与从秦太师三通判家出来的李乐娘成亲之事。
《金瓶梅》并未移植〈西山一窟鬼〉的整体情节,而是引用了此篇话本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
(王七三官人)道:「我如今要同教授去家里坟头走一遭,早间看坟的人来说道:『桃花发,杜酝又熟。』我们去那里吃三杯。」
王七三官人家里坟,直在西山驼献岭下。好座高岭!下那岭去,行过一里,到了坟头。
看坟的张安接见了。王七三官人实时叫张安安排些点心酒来。
《金瓶梅》第三十回径直把「看坟的张安」移植过来:
那琴童笑了半日,方才说:「有看坟的张安儿,在外边等爹说话哩。」……正说着,不想西门庆在房里听见,便叫春梅进房,问谁说话。
春梅道:「琴童小厮进来说,坟上张安儿在外边,见爹说话哩。」
……金莲便问:「张安来说甚么话?」
西门庆道:「张安前日来说,咱家坟隔壁,赵寡妇家庄子儿连地要卖,价钱三百两银子。」
《金瓶梅》第三十五回、第八十一回都提到了看坟张安。
从表面上看,张安是一个通名。殊不知,「张安」又是明武宗、明世宗时的真实人物,且不止一个:
镇守延绥总兵官张安奏:初,奉敕谕止开每年户部运到银两,遇有动支,须与镇守巡抚管粮等官会同支给。【12】
《明武宗实录》卷三四、卷四九、卷六七、卷一二六等都提到过张安,其官职屡有升迁,累官至都督佥事。
《明世宗实录》有两个「张安」。其一为「百户」(卷二);其一为隆平侯张纬的家人(卷二七)。
〈杨温拦路虎传〉,现存此篇最早见于《清平山堂话本》。
故事叙杨令公之孙杨温娶太尉冷镇之女为妻,夫妇十分恩爱。因占卜有大凶,夫妻二人同到东岳祈禳。
杨温与当地杨员外、李贵等比棒,皆胜之。后杨温偕夫人回京,并在边庭上建立大功,做到安远军节度使。
《金瓶梅》只在第九十回有一小段与此话本的情景相仿,除了「山东夜叉李贵」之名相同及庙会情景相似外,两书的其他文字、情节全无相同之处。
《考证》书封
另外,《金瓶梅》第九十九回又提到李贵,那是李安声称自己是有名的「山东夜叉李贵」的侄儿。
其实《金瓶梅》引入这篇话本的目的就是「山东夜叉李贵」这一点。李贵既是一个通名,又是明武宗时的真实历史人物。
其一为都御史:
辽东金州等卫达官指挥王纲等原支半俸,弘治间乞全俸,命巡抚官勘之,公文沉匿。
正德二等(衍)年纲等复奏,仍命巡抚都御史邓璋勘之。后璋以升任去,刘瓛代焉,复致仕去。至是都御史李贵勘报:言纲等俸粮例,不宜改。【13】
其一为太监:
壬午,巡抚保定等处右佥都御史林廷玉劾奏倒马关太监李贵出巡州县,大肆科索,为地方害,乞罢贵别用。
兵部谓:宜从所奏。不听。【14】
作品安排李贵为李安的叔叔,显然是小说家言。
〈志诚张主管〉,最早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故事叙宋时东京汴州开封府线铺主人张士廉续娶王招宣府遣嫁的小夫人,小夫人因嫌其年老,遂对店中青年主管张胜起爱慕之心,并赠其十枚金钱及衣物银两。
张胜怕惹是非,便不再去张员外家营生。后小夫人又以一百单八颗数珠投奔张家,张母出于同情,将小夫人收留。不料事发,小夫人自吊身死。
《金瓶梅》第一百回叙周守备之妻春梅欲与李安勾搭的情节,基本上是抄自这篇话本,与小夫人勾搭张胜的手段完全相同:
如夜半敲门进入男人房间,送衣服与男人与其母亲,走后又复转回来赠五十两大银,等等。
只是在移植时把主管改成虞候李安,小夫人改为奶奶春梅,送钱物的使女改为金匮。
这里有一点需特别注意,插入《金瓶梅》中的李安、移植过来的张胜,既是通名,又是明武宗、明世宗时的两个真实历史人物。
张胜在《金瓶梅》中的身分是周秀之亲随,第九十九回又称他为「张主管」,显见他是从这篇话本中直接借用来的。
他因杀死陈经济,被周秀「不问长短,喝令军牢五棍一换,打一百棍,登时打死。」
这个结局与正德时指挥张胜之子张英因谏武宗南巡而被杖死的史实是完全相同的:
囿宣府守备右少监刘增等罪。罚守备指挥居宣、张胜各三月。【15】
升金吾右卫指挥使张英为都指挥佥事,以其父胜阵亡也。【16】
丙申,诏加金吾卫应袭指挥同知张雄世袭指挥使,以其父胜死贼、兄英谏武庙南巡杖死故也。【17】
李安是明嘉靖时人,据《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三引〈李志〉,谓此人乃明富川(今属广西)人,李昭宗养子。曾做常熟簿。嘉靖癸丑(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奴犯县,战死。
《金瓶梅》 「张胜」中像「李安」等看似一个简单的人名,实际是一个大的「潜台词」,因为他们关联到许多人和事,这正是《金瓶梅》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独特的艺术手法【18】。
《金瓶梅词话》线装本
三、《金瓶梅》与其他小说
《金瓶梅》除了引入上述小说外,还抄改了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公案小说《港口渔翁》及文言短篇小说《如意君传》等。
由此看来,《金瓶梅》抄引的范围非常广,既有白话小说,又有文言小说,而且,几乎容纳了当时小说的各种类型。
这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一种很独特的创作方式。
甲、《大宋宣和遗事》。
此书为讲史话本,全书约七万六千字,讲述层次多为编年体结构。作者姓名已佚,书当出现于宋元之际。
《宣和遗事》完全是掇拾官私史书、前人的诗文、笔记、稗编杂录和市人小说等凑集而成,鲁迅先生说它剽取之书有十种(见《中国小说史略》)
《金瓶梅》移植了其中几个与正德、嘉靖时同名同姓的人物。
一是孙荣。
孙荣出自《宣和遗事》前集。作品是这样介绍的:「李妈妈听得这话,慌忙走去告报与左右二厢捉杀使孙荣、汴京里外辑察皇城使窦监。」
《金瓶梅》第七十回把他移植过来,并说他是「提督管两厢捉察使」,两者相较,基本相合。
惟同回又说「孙荣是太子太保」,其地位又比《宣和遗事》中孙荣高出多矣。
无独有偶,明世宗时也有一位孙荣,其职衔是指挥。
《明世宗实录》卷二二四,嘉靖十八年五月:
夺浙江都司总督备倭都指挥佥事李俊……等俸各两月;逮右参议鲁存仁、指挥孙荣赴京讯治。【19】
这里需说明的是,《宣和遗事》中的「捉杀使」与《金瓶梅》中的「捉察使」都是作者杜撰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官职。
宋时有「捉贼使」,朝廷发兵时或置,为临时军事统帅。明时的指挥亦属武将职衔,三者是极为相似的。
二是周秀。
周秀亦见于《宣和遗事》前集,「天子(宋徽宗)见了佳人(李师师),问高俅道:『这佳人非为官宦,亦是富豪之家?』高俅道:『不识。』由豫间,见街东一个茶肆,牌书:周秀茶坊。」
后来,宋徽宗将李师师住的金钱巷唤做小御街,周秀也被提升为泗州茶提举。
而《金瓶梅》中周秀的身分却是「清河县守备,左军院佥书守御,济南兵马制置,山东都统制。」
其官职是宋、明杂糅的:制置、都统制是宋朝的官职名,而守备则是明代武官之一,是镇守边防的将官。
明世宗时有一位知县也叫周秀,见《明世宗实录》卷二。这是一个「危言触忤,黜谪废弃」的人。后虽恢复职务,又因防倭不力而被夺俸三月。
《大宋宣和遗事》书封
乙、《百家公案全传》。
这是一部讲述包拯神奇破案的公案小说。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十卷一百回【20】。
其第五卷题「第五十回公案:琴童代主人申冤」。
故事叙扬州富人蒋奇,表字天秀,乐善好施。有老僧告知他将有大难,嘱其勿出远门。
时值花朝,天秀与妻子在后花园游赏,撞见董仆人与使女调情,天秀便将仆人责骂,仆人遂对他怀恨在心。
一月之后,其表兄黄美邀他到东京做客。他不听劝告,带了受责的仆人和琴童雇船前往。路上被董仆人和船家合谋害死。
琴童落水后被渔翁救起,告到官府,为其申冤,两个船家凶徒被处以极刑。
而董仆人害命图财,反成富商。几年后在扬子江遇盗被杀,财本一空。
《金瓶梅》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引入了这个故事,但对人名做了重大改动。将原作中的蒋天秀改为苗天秀,董仆改为苗青,琴童改为安童,两个稍(艄)子陈、翁有了具体姓名,一个名唤陈三,一个叫翁八。
原审判官包拯未出场,改为曾孝序。并将具体负责此案的周知县改为阳谷县糊涂县丞狄斯彬。
作者的这种改动,一方面保持了与原作的一致,起「掩体」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插入了明武宗、明世宗时的真实人物,表明了作品反映的时代。
原作中的稍(艄)子只有姓,没有具体名字。因为在常人看来,一个船家,乃无名之辈,有名无名无所谓,或者叫陈二、陈四,也无关大妨。
但《金瓶梅》的作者却偏偏给他起名叫「陈三」,其目的主要是与史实相符。
巡按四川监察御史俞缁奏:四川自正德四年以来,盗贼群起。副都御史林俊奉命剿抚,行且十月,虽累报功次,然蓝五之党尚万余人,势犹猖獗。
保、顺州县,奔窜殆尽。陈三等贼数千,随抚随叛。【21】
史料中的陈三是盗贼,作品中的陈三是强盗,身分相同,行为一样。
作者对这样的人物未做任何改变,真是「实录」而已。这正是《金瓶梅》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在看似不经意的平淡叙述中,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百家公案》书封
另一个人物狄斯彬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因为他在明代比较有名。
《明史》卷二〇九附杨允绳传。
杨允绳因嘉靖帝大事醮斋,上言极谏,三十九年竟死西市。还有一个马从谦,也因此事获罪,时嘉靖帝恶人言醮斋,便杖死从谦
。马从谦曾奏发中官杜泰干没岁巨万,给事中孙允中、御史狄斯彬劾泰如从谦言。
嘉靖帝以允中、斯彬党庇,结果是谪「边方杂职」。狄斯彬和马从谦是同邑人。
《明世宗实录》中也几次提到狄斯彬,如卷三八一等。
《金瓶梅》中两次写到狄斯彬「为人刚而且方,不要钱」,和史料所述相合。但又说他是「阳谷县糊涂县丞」,当为小说家言。
或许有人要问,你所说的「李贵」「张胜」「陈三」「周秀」等,未必就是正德、嘉靖时的真实历史人物。
但谁又能否认《金瓶梅》中的「狄斯彬」「韩邦奇」「凌云翼」这些《明史》中有「传」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
他们在作品中的身分、官职与史实是颇不相符的,譬如韩邦奇根本就没有做过「徐州府知府」,而凌云翼也没有做过「兖州府知府」。
作者之所以大量摄入武宗、世宗时期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其意图是多(具体年代)」方面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物为后世读者判定《金瓶梅》「借宋写明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霍现俊研究精选集》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2015)
注 释:
1 参见韩南〈金瓶梅探源〉,《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周钧韬《金瓶梅素材来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2 笔者按:《金瓶梅》的作者常常选取历史上同名同姓的人物(例如王相、陈洪、张达等,宋朝有,明朝也有,且不止一个),或选取明代不止一朝独有的事件(例如朝廷借支「马价银」,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都曾借支过)来安排情节,古今杂糅、宋明杂糅,使读者捉摸不定。但作者又在关键处加以界定,表明他的创作意图。这是《金瓶梅》非常独特的一种艺术手法。参见拙着《金瓶梅发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3《明武宗实录》卷五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4 同前注,卷二七。
5 《明世宗实录》卷一四〇,校印本。
6 《明武宗实录》卷三一,校印本。
7 《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校印本。
8 《明世宗实录》卷二三三,校印本。
9 笔者从《明武宗实录》和《明世宗实录》等材料中查出85人的名字与《金瓶梅》中涉及到的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完全相同,他们都是正德、嘉靖时人,足以证明《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参见拙着《金瓶梅发微》。
10 《明世宗实录》卷三六八,校印本。
11 《明世宗实录》卷四七八,校印本。
12 《明武宗实录》卷二九,校印本。
13 同前注,卷五五,校印本。
14 《明武宗实录》卷一〇六,校印本。
15 《明武宗实录》卷一三〇,校印本。
16 同前注,卷一三二,校印本。
17 《明世宗实录》卷六四,校印本。
18 笔者按:20 世纪30 年代吴晗先生就是通过「马价银」「皇庄」「番子」等词语来考证《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的。由于《金瓶梅》表面上写的是西门庆家庭风情故事,故文本中对「马价银」「皇庄」「番子」等凡涉及明代军国朝廷大事者皆以一个「人名」或「事件名」一笔带过,没有任何完整的叙述,很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词」,这正是《金瓶梅》反映明代现实的独特艺术手法。
19 《明世宗实录》卷二二四,校印本。
20 周钧韬先生在其《金瓶梅素材来源》中还列出了《百家公案全传》的其他两个版本,一是《新镌纯像善本龙图公案》,十卷,一百则故事。二是《新评龙图神断公案》,十卷,六十多则故事。这两个版本实是《百家公案全传》的删节本。其中第五卷题「港口渔翁」。
21《明武宗实录》卷七二,校印本。
文章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原文刊于《霍现俊《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