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林徽因:她用一生回答什么是爱与被爱
发布时间:2025-09-02 11:39 浏览量:3
民国才女千千万,为什么唯独林徽因让人念念不忘?
答案藏在她的一生选择里。
192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里,20岁的林徽因坐在窗边俯身于巨大的绘图桌前。
这位中国姑娘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能“曲线救国”在美术系注册,选修所有建筑课程。
当时美国同学印象中的中国学生刻板生硬,唯独林徽因例外。
她美貌、活泼、机灵,说一口流利英语,善于交际。
不到两年时间,这位旁听建筑课程的女生竟然成为建筑设计课的助教。
01 欧洲初梦,种下建筑的种子
林徽因与建筑的缘分始于欧洲。
1920年,16岁的她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
在英国期间,通过与一位女建筑师房东的交流,林徽因第一次了解到建筑师这个职业,内心深处悄然种下了学习建筑的种子。
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相爱,并共同决定将建筑美学作为终身事业。
这对年轻人有着共同理想,相约要一起出国学习建筑,将来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贡献。
02 逆境求学,用实力证明自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
然而入学时,她遭遇了重大打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
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
面对这一歧视性规定,林徽因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入读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林徽因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
她不仅作业总是得最高分,还在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获奖。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美术学士学位,并成为建筑系的助教甚至辅导教师。
03 一生承诺,用行动书写爱情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为什么选择我?”
林徽因认真地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
她确实用一生履行了这个承诺。
尽管后来有诗人徐志摩的追求和哲学家金岳霖的爱慕,林徽因始终与梁思成相守相伴,共同致力于中国建筑事业。
在梁思成的妹妹梁思庄眼中,哥哥嫂子是天作之合。
梁思永甚至写过一副有趣的对联:
“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04 战火困苦,坚守学术理想
回国后,林徽因夫妇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
15年间,他们走遍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当年的考察条件极其艰苦。
古建筑多位于荒郊野谷,他们经常风餐露宿,骑骡子、抓虱子是家常便饭,还要面对断粮、迷路和土匪打劫的危险。
林徽因从不因自己是女性而要求特殊照顾。
学社成员莫宗江回忆:
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徽因就敢上。
05 病榻坚守,捍卫文化遗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徽因一家辗转南迁,最终在四川李庄落脚。
恶劣的环境让她的肺病复发,卧床五年之久。
但即便在病榻上,林徽因依然通读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搜集资料。
梁思成在后来的致谢中写道:“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我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无法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不顾病体积极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当北京古城墙面临拆除危机时,她更是挺身而出,痛斥副市长吴晗:“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06 世纪追授,终获正式认可
2024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在毕业典礼上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
距离她最初在宾大学习,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
宾大终于承认了历史错误,授予这位曾经因为性别而被拒绝进入建筑系的女性应得的荣誉。
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她领取了这份迟来的学位证书。
这一刻,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地位获得了国际正式认可。
2013年,清华大学。
一位女生在图书馆翻阅旧资料,她被一张照片吸引——一位清瘦女子攀在十几米高的屋檐上,测量着古老建筑的数据。
那就是林徽因。
51年生命,15省奔波,2738处古建记录。
她去世时,墓碑上只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没有附加任何身份,她的一生已然是丰碑。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