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 好的爱情是什么?看看科学家的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9 17:43  浏览量:2

谈到爱情

你会想到什么?

是矛盾、理解、包容?

是一见倾心或日久生情?

是支持、相互赋能?

还是破镜重圆,兜兜转转还是你?

看看科学家的爱情故事

或许你会得到一些启发

他们的相濡以沫

他们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

他们的相互支持、相互赋能

成就了他们的小家

也成就了国家一个个重要的科技成果

钱学森与蒋英:

比偶像剧更浪漫

“你跟我去美国吧?”“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我还要一个人呆一阵,咱们还是先通通信吧!”“不行,现在就走!”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时,他与夫人蒋英的故事也是一段才子配佳人的佳话。

蒋英是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

两人的结合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蒋英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公布之后,网友一片惊艳之声,称她“长得很像赵雅芝”,甚至比赵雅芝还漂亮,“气质端庄大方又不失明艳动人”。

年轻时候的蒋英

不少人还认为,这一对璧人相携一生的美好爱情故事是一部“真实版的偶像剧”。钱家和蒋家是世交,蒋英还曾正式过继到钱家,因此“青梅竹马”用在钱蒋二人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但二人都对专业极其执着,成年后分别去美国和德国求学,直到1947年,时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才再次遇到这位幼时的“小妹”,他很快决定求婚。

不幸的是,钱学森对求爱技巧十分不在行。以他惯常的那种单刀直入的风格,钱学森对蒋英说:“怎么样?你跟不跟我走?”期待更浪漫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不愿与家人再度分离,蒋英拒绝了钱学森。几天之后,钱学森又试了一次,和第一回一样直接:“怎么样?你重新考虑过了吗?我们结婚吧。去不去?”

后来蒋英透露,当时她妹妹曾劝她不要接受钱学森:“姐,你真嫁他,你不会幸福的。”蒋英的妹妹在美国和钱学森同城,她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的故事:赵元任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让他把这位小姐接到赵家,结果他把人家小姐给丢了。但是蒋英从心里佩服钱学森:“他那时很出名,才36岁就是正教授,很多人都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是好人。”正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这对爱侣从此相伴一生。

钱学森与蒋英结婚照

钱伟长与孔祥瑛:

抗日烽火的那个她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变本加厉,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潮。当时就读清华大学的钱伟长积极投身其中,参加了几个抗日宣传组织,其中包括海燕歌咏团。在那里,他认识了中文系二年级的小学妹孔祥瑛。

两个人从结识到结合仿佛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以至于后来有人问孔祥瑛:“你们是不是一见钟情?”

钱伟长、孔祥瑛

孔祥瑛笑笑说:“并非如此。在我的第一印象中,他非常瘦弱,矮矮的,还没有我高,没什么特别的闪光点。之后随着接触加深,我发现他很机敏睿智,尤其是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感染了我,还有那种对事业和友谊的执着劲。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兄长。”

1939年8月1日,钱伟长和孔祥瑛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校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由朱自清担任主婚人,吴有训担任证婚人。物理系和中文系的许多同学都赶来助兴。大家央求新郎即兴表演节目,钱伟长就深情款款地朗诵起辛弃疾那首经典的《青玉案》,读到最后一句话“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特别用眼神去找到孔祥瑛,引得一片掌声。从此钱孔二人一生再没分开过。

不论是钱伟长出国留学、天各一方的6年,还是建国初异常繁忙的时期,孔祥瑛都是丈夫最坚强的后盾。钱伟长也同样如此。上个世纪末,他在赴京开会时罹患小中风,住进北京医院,但坚决要求回上海治疗。医院被迫无奈,只得设法把他送回上海。其实,钱伟长急于回上海的真正原因是:爱妻正病重住院,他不能离开他的老伴!从此,每天下午四点半,成了他去医院探望孔祥瑛的“雷打不动”的时间。

2001年孔祥瑛去世。钱伟长总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但当他在回忆起妻子时却声音颤抖地说:“我现在多希望这个世界有天堂的存在,在那里,祥瑛还活着。”

上海奉贤滨海古园中钱伟长夫妇的铜像相依相偎

周培源与王蒂澂:

四个女儿,“五朵金花”

1930年,北京,周日。这天,一个叫周培源的男子正在他的朋友刘孝锦家做客,那时,年仅27岁的他刚从美国学成回来不久,在清华物理系担任教授。周培源年纪轻轻便执教清华,更兼高大英挺,相貌堂堂,刘孝锦开他玩笑,说他的爱情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培源则打趣说清华的女生少,物理系的女生更少,美国大学里学物理的中国女生简直稀有,哪里有人瞧得上他。刘孝锦笑说自己所在的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可是“秀色满园”啊,不如替你介绍如何?说着,果真拿出一沓同学的相片来给周培源看。

1946年6月在美国加州帕萨迪那市全家合影。(后排左一大女儿周如枚、右一二女儿周如雁,前排中为三女儿周如玲。资料图)

周培源一张张翻着相片,突然停了下来,指着其中一张照片道:“就是她了。”这一指竟然成就了周培源与夫人王蒂澂60多年的姻缘。婚后两人感情极好,以至于在养育了4个女儿后,爱花的周培源还常常戏称家中有“五朵金花”,其中四朵是女儿们,另一朵是王蒂澂。每年春天,他们都要结伴出门踏青,他一路搀着她的手,生怕她磕着碰着。他对她好到连女儿们也“嫉妒”了,每次一起郊游,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女儿总在后面无奈地 喊:“对不起!麻烦你们两位分开一会儿,帮我照看一下东西。”

王蒂澂习惯迟起,每天早晨,他都会在她睁开眼的时候,和她说:“我爱你。”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再也站不起来了,可是,他还是和从前一样,每天一大早跑到她床前,问她:“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腰还疼不疼?别怕困难,多活动……我爱你,六十多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你对我最好,我只爱你!”

那一年,她已经八十岁了,他也已年逾九十。

谷超豪与胡和生:

齐头并进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

1957年,谷超豪、胡和生夫妇

一对院士伉俪,师从同一位宗师,相濡以沫,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携手徜徉在数学花苑一个甲子,在共同喜爱的科学领域里创造了辉煌业绩,谱写了人间罕见的伉俪曲。

1948年,在浙江大学,谷超豪在苏步青先生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学业,留校担任苏先生的助教。两年之后,同样挚爱数学的胡和生慕名来到浙大,成为苏先生的研究生。二十出头的胡和生娇小而美丽,对学业十分刻苦认真,深得苏先生喜爱。

对微分几何的共同爱好,使得两位年轻人的心迅速靠近。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胡和生研究生毕业留校,在院系调整中他们双双随苏先生到了复旦。

1957年,经过六七年的“爱情长跑”,在浙大埋下的爱情种子终于在复旦开花结果,他们喜结连理,成了人人称羡的科苑比翼鸟。

谷超豪得知爱妻胡和生成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时,心情十分高兴,当即赋诗一首《贺和生》:“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情,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需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赏艳阳天。”谷超豪对妻子的赞誉和爱慕,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他们俩的身体都不算壮实,疾病缠身,有时轮番住院,他们更是形影不离地厮守在一起。他们的病房布置得像书房一般,病情稍有转好,就一起进入了他们的数学世界。

他们俩都不善于操持家务,生活中崇尚简朴,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钻研学问。两人之间最经常的话题还是数学。谷超豪曾说:“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可以互提问题,这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钱三强与何泽慧:

“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6年,钱三强、何泽慧结婚照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这样评价两位先生:发扬以钱三强何泽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厚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钱三强(1913—1992),男,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赴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居里夫人。1946年他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第二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8年他毅然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何泽慧(1914—2011),女,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

钱三强和何泽慧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对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综合:《中国科技信息》、中信书院、科技日报、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