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到暴死,不到一年
发布时间:2025-08-29 07:54 浏览量:1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杜重威投降,中原基本平定,这正是刘知远稳扎稳打,大展才干,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毕竟此前在河东地区窝窝囊囊隐忍了好多年了,等的不就是这一天么?
哎,天意弄人,刘知远身体不好,公元947年二月他称帝,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就病逝了。
之前我们说,刘知远年轻的时候,他人很内敛,不爱说话,出生于太原一个普通农家的刘知远体格不强壮,还总是生病。
记载说,他眼睛的眼白比较多,而眼珠很小,脸色更是时常呈现出一种紫色。
一个人的脸部长期处于紫色状态,那就有很大可能是发绀,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血液中缺少氧分,皮肤粘膜才会变紫。
包括他眼白过多,眼珠很小,身体瘦弱等要素加到一起,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
因为生活困难,长大之后,刘知远只能去做上门女婿。
在古代社会,上门女婿又叫做赘婿,赘,是多余的,没用的意思,足见古代的上门女婿啊,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大家都瞧不起他,刘知远到了老丈人家,也不受待见,全家人只不过指使他干粗活,把他当做一个免费的劳动力。
有一次他在山下放马,一个没留神,让马把一片庄稼给踩了,而这片庄稼属于附近的寺院,寺院的僧人听说之后怒不可遏,立刻把刘知远捉住,按在地上狠狠的打了一顿。
鞭子在刘知远的身上抽的啪啪作响,刘知远不甘心一辈子任人欺凌,这才决定要走出去闯荡,干一番事业。
之后他就从军了,拜入李嗣源麾下,成为石敬瑭所部的军卒,当然最开始也只是大头兵,是刘知远步步血泪,在乱世拼杀,才成就了现在的一切。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做普通士兵的时候,在太原结识了富商李家的女儿李三娘,他对李三娘有爱慕之情,前去提亲,却被李家一口回绝。
没别的原因,因为刘知远家贫,人穷,没本事。
多年后刘知远在军中声名鹊起,做将领了,他干脆带了几个人,直接把李三娘给抢了过来,李三娘就是李氏,也就是后来的李皇后。
因为刘知远出身寒微,但却成就了帝业,坊间对他的议论颇多,以他和李三娘为主题的小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在戏曲家和小说家的笔下,李三娘更是成了古代匪石匪席,坚韧不屈的女性代表形象。
要说,这刘知远是个劳苦命,小时候吃苦受累为了挣口饭吃,长大后从戎投军,为他人鞍前马后,拼搏自己的人生,好不容易当了皇帝,又被杜重威给耽误了,为了降服杜重威,刘知远前前后后折腾了十个多月,要知道他当皇帝还不到一年...
其实刘知远的一生虽然简单,但却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
他几乎与生俱来的身体状况,以及他后来的赘婿身份,说明了十世纪的北方乡村普遍性的贫困和阶级固化。
他放马踩了寺庙的田,被僧人一顿打,其实是地方宗教势力的强横体现以及基层社会秩序的失范,这几乎是那一时代下层百姓所必须遭遇的压迫。
而刘知远的发迹之路,同样是一个范本,从投军开始,以军功升迁,依附军阀并且自我转变为新的军阀,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积蓄力量,隐忍不发,最后在契丹北撤,中原权力真空期的一瞬间抓住机会,龙飞河东,成就帝业。
您想一下,当时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各种割据势力,各类大小军阀,谁不想要登基,谁不想要称帝,这么激烈的竞争中,却只有刘知远抓住了机会。
当然,后汉是整个五代政权,甚至是五代十国政权中最短命的,短到只有三年就灭亡了,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政权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而建立这个政权的刘知远,也不过尔尔了。
但我们想一下,刘知远毕竟是皇帝,还是开国皇帝。
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总人口,也就是总出生人口,粗略估计,大概有一千亿。
而在这一千亿人中,成为皇帝的,也只有(约)五百人。
这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能成为皇帝的概率只有0.0000005%,也就是五亿分之一。
刘知远,就是这五亿分之一。
只不过,刘知远有力气摧毁一个旧世界,却没有时间和健康去建立新的秩序,没能把武夫治国改变成为官僚治国,也许他有这个能力,但是上天留给他本就不多的时间,也都被杜重威给耽误了。
就如同五代大多数的短命王朝一样,刘知远的一生,终究不是英雄的史诗,而是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奋力挣扎却终究被洪流所吞没的个体写照。
放眼天下群雄,真如过江之鲫,之前出现过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昭宗,有凶残暴虐,狠辣超过曹操的朱温,有席卷天下的李克用,李存勖,还有卑躬屈膝的石敬瑭,之后,还有堪称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还有盘龙棍下无人不服的赵匡胤,刘知远看起来真的是太过普通了。
在历史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很容易就能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时代,读者也很容易实现所谓的“魂穿”,那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不处在后人的视角上看待古人,而要处在古人所处的时代,去看待古人。
当我们真正走进刘知远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才会发现,其实,他不仅不普通,反而非凡无比,是那个残酷乱世中的真正明星。
临死之前,刘知远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句话:
善防重威。
这四个字,刘知远是说给他精心挑选的以苏逢吉为首的托孤大臣的。
且说这杜重威,投降后汉之后,刘知远其实对他不薄,把他安排到了恒州做官,基本上就是让他养老了。
但他还是不消停,死性不改,主政恒州时,他大肆敛财,征收杂税,迫害平民,搞的恒州百姓纷纷逃走。
你这么整,刘知远就已经很不满意了,何况这个时候皇帝要病死了,而刘知远的儿子尚且年幼,刘知远怎么可能会把杜重威这种反复无常,心怀异志的人,留到新朝呢?所以刘知远才会一遍一遍的说要“善防杜重威”。
等到刘知远死了之后,苏逢吉一看,善防杜重威?那就是以后要日日小心提防他作乱,那太麻烦了,干脆一劳永逸,苏逢吉立刻下令,带兵直奔杜重威的府邸,将杜重威以及他的三个儿子全部杀掉,尸体则丢到了大街上,任由百姓随意踩踏,终成一滩烂泥。
杜重威,终终终终终终于死了。
这个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没有底线,没有节操,胆小怯懦,抛弃队友,滥杀百姓,贪婪无道,卖主求荣,通敌叛国,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不要脸什么都要的乱臣贼子,终于死了。
在作者看来,杜重威是死得其所,他的死实在是太有价值,太有意义了,他证明了这个世界上善恶有报,证明了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容忍一个毫无信用底线,永远以自我利益为唯一导向的军阀。
杜重威不仅该死,他还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每当人们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再一次批判这个五代十国第一巨奸的糟糕人生。
刘知远一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刘承训,素有贤名,人也有能力,但是早逝,死的比刘知远还早,为此刘知远还痛哭一场,他身体极度恶化也和长子的死有很大关系。
老三刘承勋,身体不好,常年患病,而且是重病,都下不来床的那种,也可见后汉刘氏从刘知远开始,应该就是患有一种先天性的遗传类疾病。
老四刘赟,是养子,自然不在考虑之类。
所以到最后,继承帝位的,是老二刘承祐。
刘承祐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理说这个岁数,在古代来说,在皇帝圈来说,已经不小了,但是对刘承祐本人来说,还是比较小,他只能算是个半大孩子。
他父亲刘知远能取天下,主要在于刘知远能够审时度势,有碰运气的成分,后汉建立的创业过程中,您要说艰辛,也没多艰辛,刘知远都不太艰辛,他儿子刘承祐更体会不到打江山之疲累,守江山之不易,何况刘知远还给刘承祐留了好几个辅政大臣,那说白了,刘承祐完全就是一个政治上的白板。
刘知远当然知道刘承祐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可事到如今,他也没得选了。
刘承祐或许会问,自己能用谁,刘知远说,你可以用苏逢吉和郭威。
那苏逢吉和郭威之后呢?
你可以用史弘肇。
史弘肇之后呢?
你可以用杨邠和王章。
此二人之后呢?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十》
《旧五代史·卷九十九》
李小虎.五代时期朝廷与藩镇关系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8
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