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泉夫人有多美?这是1955年留影,她31岁,端庄大气,气质非凡
发布时间:2025-08-27 19:39 浏览量:4
1912年,吴信泉出生在湖南平江县长寿街一个普通贫苦农民家庭,家境清寒,他只在私塾里读了两年书便不得不辍学帮工,乡村风气和艰苦生活让他养成了倔强和坚毅的性格,1926年,十四岁的吴信泉便投身到家乡的农民协会,跟随乡亲们一同反抗压迫,很快他又参加了赤卫队,1930年,他走上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他在战场上以勇敢著称,每逢恶战,他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头,手中拿枪,身子挡在战友前面,他先后担任过班长、见习参谋、连指导员、团特派员等职务,后来更是做到军团政治保卫分局执行部部长的位置。
1933年,在第五次反“围剿”的鏖战中,他的胸膛被一颗子弹贯穿,子弹几乎擦着心脏而过,鲜血当场染红了军装,战友们连忙将他抬下火线,那一刻很多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幸运的是,他被送往后方医院两个多月才慢慢转危为安,医生感叹这是“死里逃生”,吴信泉自己却笑着说:“命还在,就得回前线继续打。”
长征的艰苦历程走完之后,吴信泉几乎没有喘息,又接连参加了东征与西征,1937年1月,他升任师政治部主任,之后他历任688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1938年,687团爆发了严重的叛逃事件,军心动荡,关键时刻,吴信泉被任命为团政委,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夜以继日地整顿纪律,稳定士气,随后他与团长一道指挥部队,接连在张店、町店、井陉、南李村、北李村等战斗中打出了漂亮的胜仗,让动摇的部队重新振奋起来。
1940年,他担任第四纵队第二旅政委,部队被派驻安徽泗县魏营区,那天魏营区的主要干部都到县里开会,欢迎八路军的任务就落在区工委委员、同时也是妇救会主任的俞惠如身上,她才十六岁,却已经能在台上侃侃而谈,她热情洋溢的讲话,赢得了热烈掌声,吴信泉随后代表部队发言,谈到党的方针政策,言语铿锵。
会后俞惠如特意去营区查看八路军的住宿情况,院子里,她与吴信泉迎面碰上,两人寒暄之后,吴信泉主动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上过什么学?什么时候开始参加工作的?”俞惠如一一作答,吴信泉忍不住赞叹:“你才十二岁就开始干革命,现在才十六岁,就能挑起这么多担子,上台讲话不用稿子,讲得又清楚又有力,真是不简单!”
俞惠如脸上泛起红晕,谦虚地说:“首长过奖了,我讲得一般。还是你讲得好,既深刻又生动,让我们真正听懂了党的政策,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从那以后,第二旅政治部的宣传队就驻扎在俞惠如办公室所在的院子,俞惠如自小喜欢唱歌,闲暇时常常和宣传队的同志们一起排练节目,宣传队员们发现她嗓音清亮,舞台感强,就劝她干脆加入宣传队。
听到这个建议,她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参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但她想到,既能唱歌宣传,又能打击敌人,还能锻炼自己,便毅然写下了参军报告,很快组织批准了她的申请,她被正式编入第二旅宣传队。
吴信泉身为旅政委,经常和宣传队打交道,自然和俞惠如的接触也多了,长久的接触,让他渐渐对这个年轻、聪慧又能干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心里有了想法,他便找到了二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把想要成家的念头说了出来,李雪三听了非常高兴,当即拍着大腿连声说:“好事!好事!你们这样的年轻姑娘结合,正是天作之合,我愿意当你们的介绍人。”
于是他找到俞惠如,把吴信泉的情况仔细介绍了一番,还真诚地劝她:“吴政委是个好干部,待人厚道,指挥有方,我相信你们若是结为伴侣,将来一定会携手走好革命道路。”俞惠如听得一愣,心中顿时翻腾,她只是轻声回应了一句“让我想想”,便急匆匆离开。
回到住处,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对吴信泉很是钦佩,但想到自己年纪尚小,而对方已二十八岁,性格看起来又粗犷豪放,一时心里拿不定主意,组织既然开了口,她也不敢轻易拒绝,于是她暗暗留心观察吴信泉的一言一行。
时间久了,她渐渐发现,吴信泉并非表面看起来的“大老粗”,在战场上,他勇猛果断,运筹帷幄;在生活里,他待人厚道,心思细腻,尤其是偶尔露出的笑容,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慢慢地,俞惠如心中的顾虑消解,转而生出几分欣赏,她甚至暗自承认,这个英雄也有一种吸引力。
于是她终于下定决心,愿意与他并肩走下去,携手在革命道路上共同奋斗,但她始终没有点头答应,令人钦佩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吴信泉并没有因为俞惠如的犹豫而显得急躁,他依旧大大方方,每次见到她,总是先笑着打招呼,言语间没有丝毫的逼迫,更没有因为未得应允而冷落她,俞惠如终于答应了这门婚事。
婚后夫妻二人虽然情深意笃,但因革命工作,两人常常聚少离多,俞惠如随着部队转战南北,几乎没有安稳的日子,她从来不摆“首长夫人”的架子,到了部队就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常常一起劳动、唱歌,还帮伤员端水送饭,很快便和大家打成了一片,战士们都说:“吴政委有个好媳妇!”
1941年10月28日这天,俞惠如在一户老乡家中临产,可是生产极其困难,整整一昼夜,孩子迟迟没有出来,她满头大汗,几次虚脱,心里也越来越害怕,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吴信泉火速赶来,看见丈夫出现在眼前,她心里忽然像有了主心骨,咬牙鼓足了最后一口力气,终于婴儿呱呱坠地。他们给她取名“重阳”,寓意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可喜悦之后,是更为残酷的现实,战争年代,食物稀缺,环境恶劣,俞惠如既要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又肩负繁重的工作,她常常自己只啃野菜、喝糠麸汤,把有限的粮食留给孩子,还时常从牙缝里省下一点干粮,托人带到前线送给丈夫。她嘴上轻描淡写,可心里清楚,这是自己能为他做的最踏实的支撑。
1946年3月,吴信泉随部队勘察地形时,坐在火车头顶迎风疾驰一个多小时,寒风钻进骨头,结果头痛如锥,痛到在地上直打滚,甚至拿头去撞墙,战友们不敢耽搁,连忙发电报通知俞惠如,她接到消息,顿时眼前一黑,泪水夺眶而出,副旅长冯志湘连忙劝慰她,还想办法找来一辆压道车,亲自把她送去郑家屯。
当俞惠如赶到时,丈夫正苍白着脸躺在床上,毫无血色,她心疼得几乎落泪,但又怕他因此受责怪,便装作轻松地说自己是来“接送伤员”的,顺便顺路看看他,吴信泉听了,眼里闪过一丝感动,强打精神微笑着点头,她陪伴了他两天,悉心照料,然后又悄然返回通辽,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1950年,吴信泉已是三十九军的军长兼政委,率部入朝作战,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他们打了五次漂亮的胜仗,凯旋回国后,他立刻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随后在辽阳留守处停留一夜,本想借机多陪陪妻儿,可他心里惦记的仍是部队和家属工作,当晚他就把家属队的正副指导员请到家中,开了一个小会,询问家属们的生活情况,这是对妻子俞惠如工作的支持,她当时任留守处协理员,负责家属与幼儿园的事务。
这些年里,俞惠如几乎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1941年到1960年,近二十年间,她先后生下了十二个孩子,七子五女,她既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又要料理家务,她深知丈夫事务繁忙,所以极少让吴信泉操心家里的琐事,孩子们懂事地说:“父亲的勋章里,有母亲的一份功劳。”这话一点也不假。
为了让十二个孩子健康成长,俞惠如总结出独特的办法,她采取“大带小”的方式,让年长的孩子帮助照顾弟妹,这样不仅减轻了她的负担,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与互助精神,在学习上,她鼓励孩子们互帮互学,形成一个小小的“学习共同体”。
她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先后在东北军区幼儿园任主任,又在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工作,孩子们笑说:“来家里找妈妈的人,比找爸爸的人还多。”她常常刚端起饭碗,就有人来敲门;中午连觉都睡不成,晚上来访的人更多,有时甚至一夜三批人接连上门,孩子们也体谅母亲,到了周末,孩子们就会轻手轻脚,不敢吵闹,吃饭时,如果父母还没上桌,谁也不动筷子。
1960年至1962年,国家遭遇严重困难,粮食极度短缺,家中男孩多,正值长身体,饭量大得惊人,俞惠如绞尽脑汁,想办法养活一家,她让警卫员到菜市捡白菜叶,洗净后和玉米面混合蒸窝头,听说小球藻蛋白含量高,她就用玻璃瓶培育,长成后掺进主食,冬天,她自己因营养不足得了浮肿病,每月按规定能领两斤黄豆,可她舍不得吃,全都分给孩子们。
孩子们也懂得节约,从不争抢,小儿子十平六七岁时,吃饭总是低头扒拉米粒,碗里只剩点米汤,就端起来一口喝光,转身离开,父母心疼得想把自己碗里的一半分给他,可小家伙总是摇头,说:“不用,我饱了。”那一幕,让人鼻子发酸。
1960年夏,人民大会堂举行舞会,俞惠如身着一袭素雅的裙子,举手投足间透着大方与自信,她鼓起勇气,邀请周恩来总理共舞,舞罢,周总理牵着她来到毛主席身边,笑着介绍:“她是一个有十二个孩子的母亲,我常说她是‘家庭的航空母舰’。”毛主席点头赞叹:“十二个孩子,抚养成人,付出的辛劳难以想象,她不只是母亲,更是英雄。”
这份高度的赞誉,既是对俞惠如个人无私奉献的肯定,也是对千千万万革命家庭的褒奖,他们用坚守与付出,筑起了新中国的根基。
- 上一篇:“英雄王成”的浪漫姻缘(白桦林)
- 下一篇:女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没人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