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裴如海勾引潘巧云的想法,是蓄谋已久的?
发布时间:2025-08-25 16:42 浏览量:4
原著中裴如海初次出场,便与潘巧云之间言行暧昧,显得有些突兀,
毕竟这种需要双向奔赴的事情,应该有些基础才对,
原著中采用倒述的方式,交待了这一基础,
裴如海自从认识潘巧云之后,便对她动了心,
为了能够接近她,这才拜潘公为干爷,他因为忌惮杨雄,
也因为潘巧云一直没有给他明确的回应,所以只能强忍色欲,
到昨天上门做法事的时候,潘巧云才给予了主动的回应,
这就使得裴如海蠢蠢欲动了,他和潘巧云约定好了时间之后,
便回到寺中做了精心的安排,然后一大早就等在庙门口,
把潘家父女迎进寺内,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安排的呢?
蓄谋已久识情趣,心知肚明眼如炬,
相约私会报恩寺,得偿所愿化云雨。
第七十四回 私会报恩寺:心知肚明,蓄谋已久
书接上回。
石秀从外县买猪回来,发现肉铺没有开门,
以为嫂嫂嫌弃自己,或是有人在说自己的闲话,
于是回到房中,把开业以来的账目整理成册,并交给了潘公,
原著中他这样对潘公说道:
且收过了这本明白账目,若上面有半点私心,天地诛灭。
石秀这话说得很绝了,他的底气,来源于他的光明磊落,
正因如此,他才容不得别人的半点猜疑,才会因为风吹草动而敏感,
可是潘公却听得一头雾水:并没有什么事发生呀,贤侄何出此言呢?
石秀道:我已离家好几年了,打算回去看看,所以才交还帐目,
今晚辞别哥哥之后,明天就要走了,
潘公一琢磨,石秀跟着他叔叔出门做生意,可是他叔叔已经去世了,
平日里也没听他提起过家里还有什么人,他家里也没有捎信来,
他怎么突然就要提出回乡呢?哦,原来如此,他大笑道:
贤侄,你大概是刚刚回来,看到肉店没开门,以为我不打算开店了,
这才要回乡去,你误会了,咱这肉店买卖正红火,有啥理由不开呢?
就算是不开店,家里养着你也没事啊,要说这几日不开店的缘故啊,
是因为赶上我小女前夫王押司两周年的忌日,
请了报恩寺的僧人来做功德,所以不宜杀生,暂不营业,
我年龄大了,熬不得夜,正好麻烦你帮忙招待一下那些僧人,
贤侄今后不要疑心,在这里就跟在自家一样,随便就好。
见潘公把话说开了,石秀这才心下释然,同意留下,
两人正在说话之间,庙里已经来人铺设法坛,摆下一应用品,
杨雄因为晚上当值,不能回家,所以请石秀帮忙料理,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潘公对石秀其实还真的不错,
那句就算不开店,家里也养着你的话,听起来让人很暖心,
他之所以对石秀好,一来因为石秀是个做生意的好帮手,
二来也是因为杨雄对他的女儿很好,
那么他对杨雄的结义兄弟,也不能差了意思,
或许有人会问,原著中并没有提及,
你是从哪看出杨雄对潘巧云很好的呢?其实答案很明显,
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再婚的女子在现任丈夫面前提起前夫的话,
现任丈夫多半都会不高兴,何况是在一千年前的宋朝,
更何况潘巧云是在家里公然祭拜前夫,
杨雄不仅应允,还能做到口无怨言,又特地拜托石秀帮忙,
这个现任丈夫做得真是没话说,也足见他对潘巧云是真爱,
杨雄走了之后,石秀来到门前迎候僧人,不多时,
一个年轻的和尚一挑门帘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杂役道人,
挑着两个盒子,石秀上下打量那和尚,头上剃得泛青光,
身上穿着黄直裰,脚踏山跟鞋,腰系九丝绦,
浑身上下纤尘不染,面容生得眉清目秀,
石秀连忙呼唤潘公前来,那和尚称潘公为干爷,送上礼物,
石秀把礼物搬到屋里,潘巧云闻声下楼问道:叔叔,这是谁送来的?
石秀答道:是一个和尚,他称潘老丈为干爷,
潘巧云一笑之下,便道出了这和尚的来历:
他原是裴家绒线铺里的少东家,俗家名字叫裴如海,
后来在报恩寺出家,法名叫做海公,又被称为海阇黎,
他结拜潘公为干爷,比潘巧云大两岁,所以潘巧云叫他师兄,
潘巧云对这位师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一是称他为阇黎,也就是佛教术语中高僧的意思,
第二是夸他为人实诚,第三是觉得他颂佛念经的声音很好听,
这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好感是最真实的,
那么,石秀见此情形又作何反应呢?
原著中这样写道:自肚里也有些瞧科,
所谓瞧科,就是看出门道,看出问题,觉得不对劲的意思,
自肚里也有些瞧科,就是指石秀心里看出了问题,嘴上却不说,
那么石秀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呢?
从前文书我们已经知道,石秀是一个喜欢打抱不平,
而且非常聪明机警,讲求道德道理,充满正能量的人物。
在石秀看来,嫂嫂已经嫁过两次,这在当时属于失节行为,
而且哥哥杨雄既有本事,对嫂嫂也很不错,在这样的情况下,
嫂嫂就不应该再关注其他男人了,哪怕裴如海有再多优点,
嫂嫂也没有必要在自己面前,这样不加掩饰地表达对他的好感,
因此石秀觉得,这位嫂嫂大概也不是个安分的女人。
由于石秀的不动声色,潘巧云并未发觉有任何异常之处,
她随后便出门和裴如海攀谈起来,石秀则走到门口,
从门帘的缝隙朝外望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他究竟是心里阴暗,还是喜欢多管闲事呢?都不是,
石秀是一个施恩不图报,但却得人恩惠涌泉相报的人,
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在街头,为杨雄打抱不平的事情放在心里,
但是却把杨雄与他的结义之情,对他的收留之恩牢牢记在心头,
也就是说,他把杨雄当成了亲哥哥,既是如此,
他就不能让哥哥受半点委屈,嫂嫂不安分,他就得多盯着点,
但听裴如海说道:报恩寺里要新建水陆堂,
到时候想请贤妹前来参加典礼,只怕节级会见怪,
这里的节级就是指杨雄,所谓水陆堂,
就是指寺庙内举行超度亡魂仪式的屋子,也叫水陆道场。
裴如海这句话就是投石问路,潘巧云若是顺杆爬,
就以杨雄不同意自己抛头露面为理由,拒绝前往报恩寺,
也就没有后来两人发展成奸情的故事了,可潘巧云却这样说道:
我丈夫不是个爱计较的人,我母亲去世时也曾许下过心愿,
既然要开水陆堂,我就顺便去报恩寺里帮她还愿。
裴如海大喜道:到时候有什么需要小僧去做,只管吩咐,
潘巧云道:就劳烦师兄为我娘多念几卷经。
因为她就爱听裴如海念经的声音,多念几卷便可多听一会儿,
这时丫鬟捧出茶来,潘巧云端起一杯茶,
用手帕细细地将茶杯口擦拭干净,然后双手递给裴如海,
裴如海一边接茶,一边不错眼珠地盯着潘巧云看,
一副垂涎三尺的模样,而潘晓云也笑嘻嘻地与他四目相对,
这一幕,被躲在布帘后面的石秀看了个清清楚楚,
原著中他有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石秀的形象和性格,我们在此逐句解析,
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这句话出自于《增广贤文》,所谓莫信,就是指不要轻易相信,
须防,就是指必须注意提防,直是指正直,仁是指善良,
第一个直字是指表面正直,第二个直字是指本质正直,
同样的道理,第一个人字是指表面善良,第二个仁字是指本质善良,
这句话的总体意思是:
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正直的人,
必须注意提防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善良的人,
这句话也就是常说的人心隔肚皮,对于人生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与人建立信任的过程中,
要保持理性观察和审慎判断,
要有辨别真伪的眼力,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地只顾对我说些疯话,
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原来这婆娘倒不是个良人。
这句话是说,潘巧云此前有过故意勾搭石秀的言行,
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应该是真的。
原著中虽然没有具体描述石秀的相貌,
但却用身似山中猛虎这六个字,来形容他的威猛之态,
而且石秀的名字是秀,他的星号是天慧星,
有个成语叫做秀外慧中,从这一点来看,
年仅二十八岁的石秀,就算不是大帅哥,也必定是个小帅哥,
而潘巧云先嫁王押司,后嫁杨雄,还和裴如海眉来眼去,
这颇有点水性杨花的意味,她勾搭石秀符合情理,
莫叫撞在石秀手里,敢替杨雄做个出场,也不见的,
所谓替杨雄出场,就是替杨雄出头,也不见的,就是说不定的意思,
石秀把潘巧云当成亲嫂嫂,也就是把杨雄当成了亲哥哥,
这句话的意思是,嫂嫂若是闹出奸情来,落在我石秀手里,
那我说不定,搞不好,就要替哥哥杨雄出头。
石秀想到这里,便从布帘后走出门来,
潘巧云告诉裴如海道:这是我丈夫新结义的兄弟。
见石秀生得魁梧雄壮,裴如海不觉暗自心虚,
他问起石秀的名字和籍贯,原著中石秀作答之后又这样说道:
我因为只好闲管,替人出力,以此叫做拼命三郎,
我是个粗鲁汉子,礼数不到,和尚休怪!
这番话中的威胁之意,裴如海听出来了,
心怀鬼胎的他不敢再多说什么,便以接其他僧人为由匆匆离去,
不多时,裴如海引领众僧来到,搭起道场开始做法事,
潘巧云一身素装,站在法坛中间,拈香拜佛,原著中并未写明,
她究竟长得有多漂亮,但是包括裴如海在内的众僧,
口里虽然装模作样地念经,却不由自主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
一个个心猿意马,尽显垂涎三尺的丑态,
站在边上的石秀见此情形,心里不住地冷笑道:如此功德,不做也罢!
到了吃斋的时间,众僧一起进屋,裴如海走在最后面,
不时回头与潘巧云眉目传情,全都被石秀看在眼里,
他再也不愿意招呼这帮和尚了,便推说自己肚子疼,
在道场隔板的旁边躺下休息,众僧吃完斋后又开始念经,
这一下便忙到了三更时分,眼见众僧都疲倦了,
潘巧云便让丫鬟把裴如海请到一边说话,
她提醒裴如海,明天再到家里来拿功德钱的时候,
顺便提起为她母亲去报恩寺还愿之事。
裴如海满口答应,又说道:你家这个叔叔好生厉害,
很显然,石秀那句自我介绍的话,已经对他形成了心理上的威胁,
潘巧云却满不在乎地答道:理他干嘛?又不是自家亲骨肉,
裴如海这才放下心来,可是他哪里知道,
杨雄在石秀的心目中,就跟亲骨肉是一样的,
非但如此,他们俩刚才这番对话的场面,
又被睡在隔板旁边,假装闭目养神的石秀偷咪眼缝,全都看见了,
老有人说,所谓的梁山好汉,大多都不是好人,
可是石秀既热心快肠,又聪慧机警,且武艺高强,
还真是个全方位的好人,这样的人唯一的不足,就是容易生气,
因为他眼里不揉沙子,这一天下来,
石秀见识了太多的暧昧,自然憋了一肚子的气,却又不能发作,
等到五更时分法事结束,他才回到肉铺里睡觉,
心里还在愤愤不平的想着:俺哥哥如此豪杰,怎么娶了这么个淫妇?
天亮之后,杨雄回到家中吃完早饭,又出门去了,
要说他的工作也实在太忙了,他前脚一走,裴如海后脚就来了,
潘巧云请出父亲,当面约好隔天去报恩寺,留下石秀在家看铺子,
当天晚上,杨雄归来,潘巧云让潘公对他说起怀愿之事,
原著中杨雄这样对潘巧云说道:大嫂,你别自说与我何妨,
你自己说给我听就行了,何必这么见外呢?潘巧云答道:
我对你说,又怕你嗔怪,因此不敢与你说。
潘巧云去报恩寺,还愿是借口,其真实目的是要和裴如海私会,
她带上父亲一起去,又以怕杨雄责怪为由,让父亲开口说,
都是为了掩人耳目,故作清白,足见她的做贼心虚与精明狡诈,
只可惜杨雄太过于大大咧咧,他但凡有石秀一半的机警,
也应该意识到,王押司的忌日是固定的,不能改动,
可是替潘母还愿,却不需要固定时间,完全可以过一阵子再去,
干嘛非要连着做法事呢?
到了第二天,潘巧云和潘公出门,留在家里的石秀却对此心知肚明,
到昨天上门做法事的时候,潘巧云才给予了主动的回应,
这就使得裴如海蠢蠢欲动了,他和潘巧云约定好了时间之后,
便回到寺中做了精心的安排,然后一大早就等在庙门口,
把潘家父女迎进寺内,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安排的呢?
第一,念经还愿完毕之后,把父女俩请到会客的僧房内奉茶,
第二,喝完茶,当潘公提出要走时,他摆下素席款待,
在没有肉食的情况下,他用高度酒很快就把潘公给灌醉了,
同时也把潘巧云灌得春心荡漾,难以自持,
第三,让两个僧人把潘公扶到另一间偏僻的房里睡觉,
以看佛牙为借口,把潘巧云带到了自己的卧房,
然后又支开丫环迎儿,至此,裴如海关上了房门,
原著中他一把搂住潘巧云这样说道:
我把娘子十分爱慕,我为你下了两年心路,
今日难得娘子到此,这个机会做成小僧则个!
通过这番话,就可以彻底还原他们两人勾搭成奸的来龙去脉,
潘巧云与杨雄结婚不到一年,
而裴如海却说我已经对你动心两年了,
他也曾经说过,是因为认识了潘巧云,
并且动了心之后,才拜潘公为干爷的,
而两年前,正好是潘巧云的前夫王押司去世的时间,
也就是说,王押司去世时,潘家正是请了裴如海来做法事,
裴如海由此认识了潘巧云,并且念念不忘,
一直在寻找机会勾引她,所以便拜潘公为干爷,
为自己保留了接近潘巧云的机会,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潘巧云虽然对他有好感,但却并未明确作出暧昧回应,
后来还嫁给了杨雄,这一度让裴如海心灰意冷,
可是在为王押司两周年祭日做功德时,潘巧云却主动示好,
而杨雄也整日不在家,这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并且还与潘巧云约定了,以还愿为名前往报恩寺私会的日期,
在灌醉了潘公,支走了迎儿之后,蓄谋已久的裴如海终于得偿所愿,
那么,潘巧云为什么之前并没有让裴如海得手,
反而却在与杨雄结婚之后,才同意与他勾搭成奸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陪伴。
杨雄的工作太忙了,整天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时间陪伴新婚妻子,
这就使得潘巧云难免因为独守空房,而感到空虚寂寞冷,
也就最终给了裴如海可乘之机,让他得以趁虚而入,
如今在两人单独相处的卧室里,在酒精刺激的兴奋情绪支配下,
面对着裴如海的死缠烂打,潘巧云终于彻底放飞自我,
两人就此突破了最后的那道底线。
两人一场欢愉已毕,裴如海却还不知足,
想要和潘巧云时时相会,但又苦无良策,
没想到潘巧云倒想出了一个法子,
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法子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