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37年后,92岁的老戏骨王心刚,给娱乐圈当红小生好好上了一课

发布时间:2025-08-16 09:34  浏览量:2

文:卸岭力史

本文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王心刚个人资料;新京报2019-10-28《王心刚:鹰击长空正青春,转战幕后知音在》;环京津新闻网:2019-03-19《王心刚享副军级待遇 照顾病妻5年不离不弃》等官方媒体新闻,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前言

一提起娱乐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尤其是现在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扎堆出现,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没有演技也不求上进的演员,如果说敬业程度达不到大众的期望也就算了,可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似乎就像他们的敬业态度一样敷衍了事。

但在影坛早期,大部分的演员还是将这个职业看的非常神圣的,那时候演员之间攀比的不是谁穿的衣服牌子大,谁换对象比较勤,比的是谁的表演出色,谁的角色深入人心,因此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虽然拍摄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却贡献出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

在这些人中,王心刚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即使他已经退休37年了,可在影坛的地位却没有丝毫的动摇,有人对此感到不解,已经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在新人辈出的娱乐圈,应该早就被遗忘才对,可现实却是,他依然有给当今娱乐圈“上课”的资格。

“做演员,千万别拿自己太当回事。”这就是王心刚从影多年始终坚持的原则,而他对妻子的感情,更是值得被所有人学习,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出生于1932的王心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长大,由于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得以让他从小可以接触很多文艺表演,而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心刚对戏曲和舞台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没想到他的天赋被自己的语文老师发掘,于是便常常跟着老师参加一些业余表演。

在17岁那年,为了完成自己的舞台梦,王心刚报名参加了沈阳文工团,由于长相比较出众、身材比较健硕,又有着多年业余的舞台经验,自然就受到了招生老师的青睐,很顺利就通过了文工团的考试,成了一名真正的艺术青年。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优势,可以在文工团混的风生水起,哪曾想来到文工团之后之后,这里的同事全都跟自己差不多,这时他才发现当初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原来在团里才是最常见的,由于主攻方向是话剧,为了能够脱颖而出,王心刚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勤奋。

既然自己的外在条件已经无法让自己走的更远,那就只能靠专业知识的积累来丰富自己,话剧的表演并不是像影视剧一样分段拍摄,而是需要演员在舞台上一气呵成,因此任何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将整场表演搞砸。

要想让节目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强大的现场台词功底外,就是感情的投入,以及如何在现场通过肢体表演将这份感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为了让自己的表演不留下任何遗憾,王心刚每天除了练习就是看书,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同事都觉得他有点魔怔了。

可机会往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努力,短短一年的时间,他的敬业态度和表演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文工团的台柱子,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这也让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行的通的,他也为此保持了高度的热情。

02

有人说,当你已经为迎接将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么机会就会像潮水向你涌来,在几年的沉淀之下,一个从小舞台走向大荧幕的机会终于出现在王心刚的眼前,那就是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计划筹拍的电影《寂静的山林》。

当时导演朱文顺来文工团挑选演员,虽然团里面俊男靓女不少,但是始终没有人能达到朱文顺的要求,直到他看到面容刚毅、身姿挺拔的王心刚,怎么看怎么符合自己心中角色的样子,没有犹豫便将他确定了下来,王心刚就这么稀里糊涂开始了自己第一部电影的拍摄。

可电影断断续续的拍摄流程对习惯了舞台表演的王心刚非常不适应,好在他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再加上导演从旁细心的指导,王心刚渐渐掌握了拍摄流程,之后的拍摄就顺利了很多。

可毕竟是自己的首部电影作品,上映之后引起的反响不大,这让王心刚有点心灰意冷,他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继续走在电影这条道路上,没想到朱文顺却十分看好他,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且已经决定在下部戏依然要找他当主演。

不得不说朱文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王心刚踏足电影的引路人,在二人合作拍完《牧人之子》后,王心刚的名声已经在业内渐渐传开,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看到了他的潜力,于是将他调来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不过与前两部作品的正面形象不同,这是王心刚第一次尝试出演反派角色,也许是因为形象问题,他饰演的反派角色却怎么也让人恨不起来,看来有时候过于正气的形象也会给他带来困扰,索性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尝试过反派形象。

之后王心刚的电影之路才真正开始起飞,不管是《海鹰》《红色娘子军》,还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等,一部部优秀作品的问世,渐渐奠定了王心刚在电影行业的地位,可此时他也面临了一个放在现在都很让人焦虑的问题,那就是中年发福。

在王心刚参演《南海长城》时,由于他饰演的民兵连长区英才只有30岁,形象上也是格外健壮,可此时的王心刚已经44岁,为了演绎好这个角色,他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并且每日坚持锻炼瘦身,为了更符合角色形象,还故意将自己晒黑,这样的坚持足足持续了两个月,这才让自己呈现出一个海南岛民兵的形象。

而后在拍摄《知音》时,已经49岁的王心刚要饰演34岁的蔡锷,15岁的年龄差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他依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锻炼身体、减肥,没想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没有任何的违和感,他还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1982年的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当时间来到1987年,55岁的王心刚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混迹太长时间了,他决定将机会留给更有冲劲的年轻人,该进则进、当退则退,而王心刚退的十分彻底,他没有仗着自己的资历继续徘徊在影视圈,甚至连一些普通的采访都不愿意参加,只想过最普通的生活。

其实不管是工作时的敬业态度,还是顶峰后的急流勇退,这在当今娱乐圈都是十分罕见的,很多年轻小生拿着天价片酬却选择敷衍了事,很多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一辈演员却始终不愿放下名利,与他们一比,王心刚真的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04

除了工作之外,王心刚对待感情的从一而终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他和妻子杨绍采相识的时候名气还没这么大,成名后很多心存向往的女孩子都向他投来爱慕之情,可王心刚全都拒绝,还大方承认了自己已经结婚的事实,就是为了给妻子最大的安全感。

可杨绍采在1972年因为一些特殊问题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为了给妻子治病,王心刚骑着自行车找遍了北京的所有医院,可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只能靠药物维持,想要彻底根除,还得需要从精神上进行刺激。

医生给出了建议之后,王心刚就安心在家照顾妻子,这一陪就是五年,一向敬业的他甚至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好在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妻子的病情终于逐渐得到了控制,最终彻底康复,这时候的王心刚才安下心来,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放弃的想法,这种深沉的爱让人向往。

很多人对娱乐圈存在偏见,主要是有些艺人却忘了立身的根本在于“艺德”,每日里想的不是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而是抢流量、博热度、挣快钱,沉醉于物质生活带来的享乐,因此频频“翻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观王心刚,他早已将演员这个职业融入到子的生命之中,不为名、不为利,单纯为了热爱,他这一生,不在意极致的享乐,一个温婉的妻子、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一个不大却温馨的房子,几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也许就是他一生的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