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映流年:盘点上海电影译制厂1950年译制作品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3 浏览量:2
上海电影译制厂(简称“上译厂”)作为中国影视译制领域的标杆机构,自1950年成立以来累计译制了40多个国家的1500余部外国影片。以下盘点其1950年经典译制片:
1.《小英雄》原名:《团的儿子》,影片讲述了苏联红军某骑兵营在深夜邂逅了四处流浪的孤儿伐尼雅,他聪明倔强,深受战士们喜爱。因战争激烈,红军准备将他送往后方,但伐尼雅设法逃回并加入了骑兵营。后来,伐尼雅深入敌后侦察敌情,乔装打扮智歼德兵,立下赫赫战功,被战士们称为“团的儿子”。
剧照
2.《巴甫洛夫》影片讲述了苏联伟大科学家巴甫洛夫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一生。通过展现巴甫洛夫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的方法对生理学所作的坚持不懈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各种各样的唯心论者顽强斗争的过程,表现了他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满腔热诚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刻画了他热情、真诚、正直、朴实的伟大科学家性格。
剧照
3.《乡村女教师》影片讲述了瓦尔瓦拉从学校毕业后,决定到西伯利亚乡村当教师。因未婚夫参加革命入狱,她孤身前往。起初,村民不重视教育,对她很排斥,但她坚持努力,最终让孩子们走进学校,赢得了村民认可。未婚夫出狱后与她成婚,可十月革命后,丈夫回城参加革命并不幸离世。瓦尔瓦拉虽遭受打击,仍坚守教育岗位。战争时期,许多学生奔赴前线。后来,山村建起新学校,她成为校长,学生们也接过教育接力棒。最终,瓦尔瓦拉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奖章。
剧照
4.《米丘林》该片由亚力山大·杜辅仁科执导,弗拉基米尔·索洛符耶夫、格里高利·别洛夫等领衔主演,是亚力山大·杜甫仁科的遗作。影片为人物传记电影,描述了苏联著名植物育种家米丘林的生平,展现了他在果树培育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剧照
5.《勇敢的人》影片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某马场,在场长的带领下牧民们顽强与恶劣天气斗争,战胜狼群袭击,保护马群安全。同时,牧民们还察觉了德国潜伏特务的行踪,设下埋伏圈消灭了空投下来的德国兵,保卫了国家和牧场。
剧照
6.《雪中奇羊》目前公开的中文资料较为有限,从片名和译制背景推测,影片可能涉及高加索地区或山区的冒险或生存故事,可能与自然、动物或人文冲突相关。
剧照
7.《怒海雄风》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海军水手使用鱼雷艇作战的故事,反映了苏联官兵以小博大、英勇无畏的精神,歌颂了卫国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
剧照
8.《游侠传》改编自纳比·加尼耶夫的同名喜剧,影片融合幽默元素,展现了乌兹别克斯坦传统人物形象。
剧照
9.《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讲述了阿斯克尔在朋友建议下,假扮成卖布的货郎接触平日见不到的女性,期间与古尔乔赫拉相互爱慕。后来,阿斯克尔以真实身份去提亲,古尔乔赫拉的父母虽立即答应,但不知求婚者是阿斯克尔的古尔乔赫拉丝毫不为其财富和地位所动,坚决反抗包办婚姻,直到真相揭晓后,两人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照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片忠实还原了小说主线: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身贫寒,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他参加红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多次负伤,几乎丧失生命。即使身体瘫痪、双目失明,他仍未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以笔为武器,在文学创作中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即通过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将平凡的生命锻造得坚不可摧。
剧照
该片的译制汇聚了上译厂早期配音力量,生动传递了保尔·柯察金的坚韧精神。作为一部充满革命激情与理想主义的作品,它在中国上映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几代人心中关于“奋斗”与“信仰”的经典记忆,保尔的形象也成为无数人崇尚的精神偶像,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奋勇前行。
11.《党证》特务分子酋宾从西伯利亚来到莫斯科,凭借潇洒外表和文雅谈吐,迷惑了雅沙和安娜这对伴侣,并与他们成为朋友。雅沙热情地将其介绍到工厂工作,酋宾因善于伪装,很快获得领导信任,还骗得安娜的爱情。酋宾窃取了安娜的党证,以此为资本进行一系列破坏活动。党证失窃后,相关女特务被挖出,安娜则因党证丢失被开除党籍,她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在雅沙的帮助下,安娜逐渐走出痛苦,并开始对酋宾产生怀疑。当安娜发现酋宾的真实身份后,酋宾企图杀害她以灭口。关键时刻,雅沙和公安人员及时赶到,救下安娜并将反革命分子酋宾擒获。
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