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上戏的教授,丈夫20年两次精神失常,她都不离不弃的照顾
发布时间:2025-07-02 18:53 浏览量:1
翻译家张可的前半生足够幸运和精彩,可惜,在她的后半生,命运实现了大反转。
张可投了个好胎,出生在苏州显赫一时的张氏家族,打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她打小就不需要为了生计发愁,更不需要为了考虑学费中断学业。
张可自己也足够努力,她后来考上了暨南大学,只是,她生性不爱张扬,在学校里她经常穿着一身清雅的袍子,脚上踩着普通的皮鞋,读着自己喜欢的专业。
后来,在老师李健吾的提议和指导下,才18岁的她就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她还在里面扮演了一次女主角。张可发自内心的喜欢喜剧,因此,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可自发的跟随剧社去全国各地进行抗战救亡的演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可遇到了自己携手一生的人——王元化。
王元化是清华的学生,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悄悄参加了地下党。
说起来,王元化的家世也不简单,他的父亲王芳荃曾赴美留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又去清华大学任教,他的母亲也是诗词歌赋样样俱会。王芳荃有五个孩子,而王元化是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受尽家里宠爱。
这样的出身和生活习性,注定两人的性格南辕北辙,初次见面,张可给王元化留下的印象是:天生丽质的女孩,只不过为人朴素,而王元化给张可的第一印象可不太好,王元化恃才傲物,总是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模样,张可不太喜欢。
初次见面后,王元化便开始下意识的注意张可,会找来她发表的文章,了解她的思想,两人来往日渐增多后,王元化更是难掩对张可得爱慕之情。
只是,王元化是个典型的直男,两人第一次约会,就去了公园,不仅如此,当天他还没带钱,就连门票都要张可买。
两人第一次约会不欢而散,王元化却没有因此放弃。
因为张元化后来认识了张可的哥哥满涛,两人兴趣爱好相同,很快就成为朋友,后来,两人在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时,张可就在一旁。张可在这过程中,对王元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情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后来,张可被问及选择王元化的原因,张可只回答说:“王元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没错,打动张可得正是王元化的真诚。
1948年3月,张可嫁给了王元化。婚礼当天,张可的父亲郑重其事的将女儿交付给王元化,希望他能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王元化没有让岳父失望。
次年,两人的爱情结晶王承义出生。
1950年,上海所有地下党员都需要进行重新登记,张可原本也可以,可是,她自愿放弃这一机会,放弃党籍,当年她抛弃优渥的生活,选择投身革命,不过是想要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她并没有想过从中索取什么,如今她的愿望实现,自然沉默退场。
此后,张可开启自己的新生活,她前往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教学,继续投身莎士比亚研究中。
工作之余,张可还兼顾生活大小事务,王元化是家里的甩手掌柜,张可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得扛起来,甚至后来王元化升职,家里有客人做客,张可也是二话不说便进厨房。从前,张可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成婚后,她就是一名普通的妻子,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张可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所以,婚后两人很少会有拌嘴的时刻,即便和外人进行交往,张可也是脾气温和,从未和任何人红过脸。
他们二人本以为,这样平静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结果,一场厄运朝着这个家庭席卷而来。
一天,王元化神色如常的离开家,结果,这一走,竟然归途未定。
原来,王元化遭到“胡风案”的牵连,遭到隔离审查。眼见丈夫多日来都没有回家,张可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丈夫的工作单位,结果,他们的答复是:不能见王元化。王元化遭到监视,没有办法和妻儿团聚。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元化的家里也被抄。上海戏剧学院也开会批判张可,张可拒绝。
1957年,王元化终于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里,可惜,物是人非,他被确诊患有心因性精神病,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经常会幻听和产生幻觉,甚至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睡着,对此,张可没有半分嫌弃。
王元化多年后仍旧对妻子心怀感激:“没有张可,我不知会变成什么样......”
王元化原本以为,属于自己的劫难已经结束,怎料,1966年,一场浩劫毫无预兆的来临,王元化又一次被隔离审查,之后又送去上海郊区奉贤的农场进行改造。在这期间,王元化心因性精神病又一次复发,而且还比之前有所加重,张可又一次受到丈夫的牵连,她被非法隔离,即便患病也无法去就医,最后落下严重的病根。纵然遭到严重冲击,张可依旧不离不弃。
从1955年到1979年,二十多年时间里,王元化两次精神失常,又都奇迹般的康复。
正当他们觉得已经走出生活的阴霾时,厄运又一次降临。
1979年6月,张可在系里开会时突然中风,昏迷了七天七夜,她醒来之后,神志得以恢复,却脑力严重受损,丧失了读写能力,这一次,轮到王元化照顾妻子,看着妻子病中的模样,王元化嚎啕大哭。
王元化细数自己多年来的婚姻生活,妻子竟然没跟自己享过几天福,他带给她的只有无尽的苦难,如今,他们即将迈入新生活,张可又被命运击倒。王元化没有离开妻子,这次换他来照顾她,2006年8月,张可平静地告别这个世界。
两年后,王元化也追随妻子而去。离世之前,王元化再三叮嘱,到最后阶段,千万不可以同意创伤性抢救方案,在他看来:一个人临终之前,若是浑身插满管子,甚至开膛破肚,不符合人性。人活着要有尊严,死的时候也要有尊严。最后,王元化有尊严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