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束缚的时代,人人都应该读读卢梭
发布时间:2025-08-03 15:00 浏览量: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话,狠狠地戳中我的内心。
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只要我们有那个能力和勇气,我们可以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行动自由,言论自由。
可是,我们身上,也有着无处不在的枷锁,世俗的压力,外在的偏见,生活的重担,这些,都困着我们,让我们不敢真正自由。
三百多年前,《乡村预言者》上演后,40岁的卢梭,声名鹊起。
就连国王,都对《乡村预言者》赞赏无比,甚至要给卢梭一笔年金,还要亲自接见卢梭。
这是世俗里的无上殊荣,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东西,被国王接见,是荣耀,得到年金,意味着一辈子就有了生活的保障。
可卢梭拒绝了。
他不愿被年金束缚,只想为自己活着,于是,他拒绝了年金和接见。
你以为卢梭很有钱?其实不是,他一辈子大多数时候都靠女人接济活着。
人生的枷锁已经够多了,他不愿再给自己增加一个枷锁。
每个人都想活得自由,但太多的人,都不愿付出自由所需要的代价。
1712年6月29日,卢梭来到这个世界。
那时的世界,和如今的世界一样,太多的人,活在物质和名利之中,用世俗的东西去评判人。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活着,都需要物质,所以物质需求就成了每个人都不得不承受的枷锁。
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卢梭的人生,一点都不美好,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
而刚出生的卢梭,无数次和死神亲密接触,他先天不足,身体羸弱,他的姑姑,悉心照顾,才将卢梭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卢梭的父亲,是个钟表匠,靠修理钟表维持全家人都生活,妻子死后,他郁郁寡欢。
看着妻子留下的书,每当思念妻子,父亲就带着卢梭一起读书。
往往是在晚饭后,他们都会打开一本书,一起朗诵,共同阅读,有时候,读得入迷,忘了时间,等到醒过来,天已经亮了,父亲就说:
“我们该睡了,我好像比你还孩子气。”
渐渐地,卢梭爱上了阅读。
7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完了家中所有的书籍,他开始阅读外祖父的书。
卢梭的外公,是一个牧师,有许多藏书,这些都成了卢梭的精神养料。
他的精神渐渐成长,开始对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他知道了什么是自由,也知道什么叫平等。
他喜欢读书,常常读得很忘我,读到喜欢的,就和家人分享,连手被灼伤了,他都毫无知觉。
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自由。
父亲也不对卢梭进行约束,让他自由地成为自己。
每一条路,都通往自己,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有勇气和能力去选择那条适合自己的路。
小时候,卢梭虽然失去了母亲,但在父亲的呵护下,他还是快乐地成长。
但在那个该死的世界,缺乏平等。
卢梭的这种生活,也很快就被打破。
有一天,卢梭的父亲因为得罪了一个贵族,被诬告持刀入室抢劫,父亲据理力争,可是强权大于公理,父亲被迫远走他乡。
卢梭也被寄养在舅舅家里,随后,又被送到一个牧师家里,寄宿读书。
牧师家在乡村,卢梭也到了乡村生活。
人生而自由,人生不自由。
在此之前,卢梭是自由的,至少,外界没有对他提出要求,但进了学校,要写作业,一旦不能完成,就要被罚。
要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科目。
这种被束缚的感觉,让卢梭很不爽,可是,他反抗不了。
不得不忍受的卢梭,开始喜欢上大自然,在大自然里,我们可以绝对而自由地做自己。
1724年9月,12岁的卢梭被接回老家,他一身反骨,从不向黑恶势力低头,被欺负,他从不忍气吞声,而是奋起反抗。
然而,他个子太小了,越反抗,被揍得越严重。
13岁的时候,卢梭被送进法院当学徒,家人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律师”,养家糊口。
可是,喜欢自由的卢梭,对这份工作深恶痛绝,那些琐碎的杂事,让他头晕目眩。
有时候,还会被上司责骂,卢梭受不了,他辞职走了。
他以为,讨厌的是这份工作,换了就好。
可他终究会明白,任何工作,都会带着束缚的性质。
为了生活,卢梭成了一名雕刻学徒。
几年下来,在老板的要求下,在生活的压力下,他身上的活泼没了,他感觉自己不自由。
有一次,他雕刻了几枚徽章,老板就说他制造假币,将卢梭痛骂一顿。
至此,卢梭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完全没了。
可是为了生活,他还是忍受着,但他绝不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可尽管如此,他还是活得谨小慎微,对生活充满惶恐。
生活,很多时候,略等于束缚。
自由,就是我们从生活中生出的梦想,我们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决定了我们的自由在哪里。
对工作失去兴趣的卢梭,又一次在书籍里得到救赎,他寻找一切走进书店的机会,去读自己喜欢的书。
有时候,他读得忘了时间,回去就被一顿大骂,可卢梭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不到一年,他就看完了书店里的书。
1728年,忍无可忍的卢梭,终于逃了。
他逃离了工作的地方,逃离了生活的城市,孤苦无依,也没有钱,但离开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自由了。
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不用再让别人指手画脚了,他可以完全主宰自己。
他带着年少的轻狂,相信自己可以闯出一个大好前程。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会一脚踏进小白脸的世界,终生都是小白脸。
他写了一封深情款款的长信,投给富婆华伦夫人。
遇到华伦夫人,是卢梭的幸运,也是卢梭小白脸人生的开端。
初见华伦夫人,卢梭就被迷住了,华伦夫人年轻貌美,浑身散发着魅力,一双眼睛顾盼生辉,为人善良和蔼。
华伦夫人接过卢梭的信,温柔地告诉卢梭,回家等她,她办完事就回来。
十几岁的卢梭,年轻俊美,温柔腼腆,还会害羞脸红,是个惹人爱的家伙。
华伦夫人告诉卢梭,他还太小,赶紧回家。
可卢梭不想回去。
后来,卢梭被送去救济院,一路上,很快活地欣赏美景,边走边看,想到华伦夫人的关心和热情,卢梭心里充满希望。
去救济院的路上,野花盛开,看见那些在山间生活的人,卢梭无比羡慕。
在救济院,卢梭不愿曲意逢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不会为了讨好别人,委屈自己的内心。
因此,他和救济院的老师争辩不休,常常让人很不喜欢。
他的特立独行,也为他招来仇恨。
救济院的生活,让卢梭觉得,自己虽然是一只自由的鸟,可是翅膀却被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很快,他就瞅准机会,离开了救济院。
如果不是追寻自由,我们大可不必受那么多苦。
离开救济院,卢梭再次获得自由。
他拿着为数不多的钱,自由自在地生活。
可是,随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卢梭也越来越慌,他知道,必须得找工作了。
他想做学徒,可是没有人招工,他只好利用自己曾学来的雕刻手艺,四处寻找生意,可是生意惨淡,生活艰难。
没办法的卢梭,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他看见一个标致动人的女老板,就进去求职,可怜兮兮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他长得好,说得又那么可怜,女老板答应了卢梭,给了他一份工作。
但卢梭的目标,从来不是工作,而是女老板。
他瞅准机会,就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
最终,两人眉来眼去,但这种行为很快就暴露了,男主人将卢梭赶出家门。
失去了工作,卢梭又找了一份抄录的工作,他也开始试着进行职业规划,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有人告诉卢梭: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智慧是一切成功的根源。
太高的道德标准对社会不一定有用处,如果一个人能做好细小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能做好所有细小的事情,他的一生就像英雄一样具有价值。
这是卢梭的贵人——盖姆先生。
盖姆先生学识丰富,他对卢梭的指导,让卢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卢梭开始努力学习,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
最关键的是,他学得越多,他内心就越有力量。
可是,卢梭太喜欢自由,而任何工作,都是束缚。
他再次离开,像个逃兵,回到华伦夫人的身边。
人人都渴望自由,可是自由有时候是可怕的。
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帮助她整理资料,誊写单据,采集药物,抄写药方。
他亲切地叫华伦夫人妈妈,而华伦夫人亲切地叫他“我的孩子”。
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得到庇护,他过得很开心,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开始有意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他广泛学习,开始学习音乐,梦想着当一个音乐家,可是第一次表演,他就没信心了,因为观众只有一个评价:太难听了。
可他确实学到了一些音乐知识,成了音乐老师。
然而,卢梭太年轻了,年轻到他不能被困在一个地方,他的身体还没有被埋进土里,没有一定要在某个地方生活。
他外出闯荡,想在巴黎找到自己的未来。
可是,钱很快花光了,梦想却毫无动静。
走投无路的卢梭,只能寻找华伦夫人,一路上,他看见了社会的残酷,人类的不平等,有些人拼命工作,却获得悲苦,有些人什么也不做,就享有最好的资源。
他一路漂泊,有时候不得不露宿街头,才终于回到华伦夫人身边。
有了华伦夫人的帮助,他有了体面工作,也有了努力研究学问的可能。
但很快,他就放弃了体面的工作,成了一名音乐教师,因为他喜欢音乐。
不知为何,卢梭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他呼吸不畅,还会咳血,身体日渐衰弱。
这让“妈妈”很担心,他带着卢梭回到乡下养病,过着隐居生活。
后来,华伦夫人身边又多了一个年轻人,卢梭醋意大发,想要离开,可是对华伦夫人的依恋,让他一次次重新回来。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努力读书。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打开心灵困顿最好的钥匙。
一转眼,卢梭三十岁了。
他还是一个失败者,没有钱,没有名,当着老师,赚点生活费。
可是,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开始进行创作,虽然没有收效,但对他来说,却是一个标志性的开始。
在他人的介绍下,卢梭成为威尼斯大使馆的秘书,到威尼斯,他想出去玩,可是看着堆积如山的工作,他只能屈服。
忙了一个星期,他才处理完所有文件。
想着自己的工作,卢梭挺直腰板,觉得自己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奢侈,他和上司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生活充满束缚,他再也忍受不了,再次离开,成了无业游民。
他写信给“妈妈”,抱怨自己时运不济:
虽然人们同情我的境遇,尊敬我,但他们并没有给我公理和正义。
在大使馆,他不想摆烂,他想要公平和正义,所以他活得很累。
回到巴黎,他一身疲惫,落魄不堪,在困顿中,他还在和旅馆的小侍女谈恋爱。
因为爱情,他创作了许多乐曲,但无人问津。
他不想出去工作,不想被管束,只想自己管理自己,可是为了生活,他一次次出去。
他的生活很苦,连孩子都养不起,他的亲生孩子,被他亲手送进孤儿院。
他想写作,却不知从何开始。
1749年,他前往监狱看望好友狄德罗,路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
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益于道德水平的提升?
卢梭瞬间看到了光,许多想法喷涌而出,他泪流满面,赶紧回到家里,开始创作。
写完之后,他题名《论科学与艺术》。
他提出,因为科学与艺术,人类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自由。
他觉得,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是道德人格的修养,个人的财产和名声,在这些面前,都无关紧要。
1750年,卢梭的这篇征文,获得了一等奖。
在写作上,卢梭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他越写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慕名来访的人也很多,还有很多贵妇人,都邀请卢梭一起吃饭。
人生很多弯路,都是为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都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
成名后,卢梭也有很多烦恼,因为他有很多应酬,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他经常逃去郊外,独自散步,偶尔逃去乡下住几天。
在散步的时候,他总是会有各种灵感,《乡村预言者》的灵感,就是在散步途中找到的。
1752年,《乡村预言者》上演,一炮走红。
这部歌剧为卢梭赚够了名声,一位大臣看完后,非常喜欢,便邀请卢梭去宫廷为国王进行演出。
国王看了,也十分欣赏卢梭,他打算给卢梭一笔年金,让他为王室创作,成为王室的御用文人。
可是,卢梭不愿被束缚。
他十分清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拿了王室的年金,就不得不接受王室的束缚。
他拒绝束缚,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拒绝了年金。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了国王的接见,很多人都说,他太骄傲了,就连他的朋友狄德罗,都不理解他的做法。
可卢梭依然只是卢梭,名声大了后,有谩骂,有指责,有赞赏,有人甚至说,卢梭的音乐,是对法国音乐的侮辱,还有人说,如果他再搞音乐,就对他进行暗杀。
后来,卢梭又看到一则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地征文,他打算参加。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卢梭废寝忘食,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写作。
终于,他完成了。
在文中,他提出:
人类的不平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第二种是后天的不平等。
前者是天生的,如天资、聪明、才智和体力,人人不同,有好有坏。
后者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有政治和道德上的不平等。
但这篇呕心沥血的文章,并没有得到认可,石沉大海,连浪花都没有一点。
但生活,依旧在继续,喜欢大自然的卢梭,在森林中看到一座小屋,十分喜欢。
朋友告诉他:
卢梭决定,以后就住在这里,对城市生活,他早已厌倦。
1756年,卢梭住进了这座小屋。
他给小屋取名“隐庐”。
住进隐庐的时候,鲜花正好,杜鹃花鲜艳地开着,树上的黄莺婉转低鸣。
此时的卢梭,已经小有名气,不必为钱奔波,他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每次去林中散步,他都带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他完成了《社会契约论》的创作。
他宣布:
他还石破天惊地说:
“如果因此说存在天生的奴隶的话,那是因为之前已经存在了违背自然天性的奴隶制。是强力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又是奴隶的怯懦使他们永世为奴。”
人到底是怎么签订契约的呢?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自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人生的许多限制,都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制。
从小,卢梭就内向,不善交际。
隐居之后,他更加离群索居。
很多朋友渐行渐远,有些还攻击卢梭。
可是,卢梭不愿改变,不愿离开田园。
他说:
只有田园生活才能使人变得单纯而真挚,浸淫在城市中的人只有仇恨和痛苦而已。
他喜欢田园生活,不愿去城里。
此时的卢梭,凭借自己的名气,明明可以轻松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上流社会的座上宾,可是,他宁愿在乡村抄录曲谱,谋求生活,也不远失去自己的自由。
隐居后,卢梭一直在写作。
1760年,《新爱洛绮丝》出版,大获成功,一时风靡欧洲,卢梭名声大噪。
很多读者给他写信,还有一些人,直接上门来拜访他。
这些行为,让卢梭觉得,他的自由被干扰了。
他公开在报纸上说,不要给他写信。
他只想过自己平静的生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卢梭也因为作品《爱弥儿》,成为众矢之的,被看成异端,出版社建议卢梭,不要用真名发表,否则恐怕招来祸患。
然而,卢梭觉得,自己总不会因为太热爱人类、追求人类的幸福而遭到迫害,所以,他坚持用真名发表。
作品出版后,卢梭还是迎来滑铁卢事件,他被舆论界视为有罪,法院决定拘捕卢梭,还有官员直接说,将卢梭和《爱弥儿》一起送上火刑架。
这一切都是因为卢梭挑战了当时都权威,他竟然妄称人类应该追求平等自由,他的观念,影响了很多人都利益。
为了避难,卢梭不得不逃去更远的乡下。
当自由和平等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之时,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去制造不平等。
因为《爱弥儿》,卢梭一逃再逃。
这个世界似乎都不欢迎他,他逃到瑞士,也被驱逐出境,卢梭不得不四处流亡。
他的人生急转直下,卢梭的其他作品,也遭到打压,就连《社会契约论》,都被列为禁书。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反击,去为自己辩护。
可是,和外界的强大比起来,他的反击,太微弱了。
卢梭似乎成了过街老鼠,晚上睡觉,还有人会扔石头砸他的窗户,他和妻子被迫躲在厨房。
他决定,去更远的地方隐居。
找一个僻静、高冷的地方生活。他逃到英国,隐居荒岛,创作《忏悔录》,他试图展现一个真实的卢梭,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去让世人照出自己。
他四处逃亡,不断更换住处,但一直都是在山里。
年纪越大,他变得越来越孤僻。
他想方设法躲着外人,排斥外人,可是人们因此对他更加好奇。
偶尔,他也会给读者朗诵自己的作品,他说,当局禁了他的书,但他还有言论自由,说话总不是犯法的。
这个孤独的人。
伏尔泰去世的消息传来,卢梭说:
我与他的存在是互相关联的,他如今已死,我恐怕也将不久于人世。
他和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的大将,但两人并不交好。
1778年7月的一天早上,阳光明媚,卢梭对妻子说,他想看看阳光。
妻子扶着他,走到床边,看着窗外的阳光,卢梭说:
天气如此晴朗,没有一片云,上帝是在等着我了。
说完,与世长辞。
他走了,可是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道光,人们追随他留下的光,去寻找自由和平等。
大文豪歌德说: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卢梭开启了一个时代。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都喊着平等自由的口号,可是很多人依然活得不自由。
因为每个人都与生活签订了契约,而在履行契约的时候,他们虽然得到了在想要的,却也会因此失去某些自由。
比如,房贷和车贷,也是人们签订的一种契约。
有了房子和车子,但也不得不成为房贷和车贷的束缚。
卢梭将自由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天然的自由。
他由人类的天性自然生发而出,开心了会笑,痛了会哭,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种自由,在今天而言,人人皆有。
第二种自由,是人懂得了理性思考,能够决定以何种手段谋生,人成了自己的主人。
这种时候,人的自由,就是建立在人能理性思考、能够自主决定做什么的基础上的。
所以,当今社会,人已经有了所有自由的条件,然而,人们依旧不自由,甚至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给自己加上的。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自我和社会构筑的枷锁之中。
自由是困难的,但自由并非不可能,他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想,而是一种可以被实践的真理。
文|不有趣灵魂
- 上一篇:人生如梦之八
- 下一篇:久别重逢的婚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