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柱 |林肯的历史贡献及处理家庭问题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02 05:21  浏览量:1

对开卷有益,我深信不疑。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史书记载源自北宋宋太祖赵光义日读三卷《太平御览》,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民间有说来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晚年写给儿子家书《与小俨等疏》中的一句话。最早出自何方专家们还可以研究,其深刻含义和巨大影响是毋容置疑的,它强调的是读书的意义,认为只要读书就有益处,就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就能开阔视野改变命运。

我7月中旬避暑来到青城后山的一个农家乐,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沁人肺腑。闲来无事,翻阅农家乐为顾客提供的图书《林肯传》,深为林肯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林肯传》的作者是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是他阅读了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几乎所有传记史料、走访了几乎所有与林肯接触过的人之后书写的一部传记。他认为,“这个世上需要一本适合忙碌的人们阅读的、简短的林肯传”。全书只有18万字,清晰地讲述了林肯从一个饱经苦难的农村孩子成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传奇人生。掩卷沉思,意味深长。

林肯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权贵相助,完全靠个人勤奋自学、逆袭成功的样板。林肯1809年2月10日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贫苦家庭,“他15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认识字母”,“两次求学时间加起来,也不过12个月”。他通过刻苦自学,27岁成为小镇上的一名律师。之前,“他只能靠做些体力活来维持生计,他帮人砍木头、堆干草、剥玉米、修房子,到锯木厂当搬运工,还当过铁匠,做过测量员等。他喜欢阅读所有能够借(租)到的书,尤其是对《圣经》《伊索寓言》《汤姆叔叔的小屋》《哈姆雷特》《麦克白》《法律评论》《华盛顿生平》《史考特教程》《罗马帝国衰亡史》《古代历史》《理性时代》等书爱不释手,常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之处抄下来,“一有空闲的时候就拿出来诵读一遍,直到能够倒背如流后才罢休”。格雷厄梅先生曾回忆说,“他教的学生一共有五千多个,而林肯是他见过的在求知的路上最积极、最勤奋、最用功的人”。特别是他被选为州议员、美国众议员、加入共和党从政以后,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每次参加重大集会演讲都是自己准备讲稿。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他只能抽空思考到时候如何演说,有一次,“讲稿我重新写了两三次,可还是不满意,我要再写一遍才可以”。长期的磨炼和积累,为他日后成就大事奠定了基础。与底层社会的密切接触,与一些强手的不停对决,如饥似渴的涉猎群书,政治活动的勇敢参与,使他眼界大开,信心倍增。尽管在残酷的政治较量中屡屡受挫,伤痕累累,但他无怨无悔,愈挫愈勇,最终登上了众目 睽睽的美国总统宝座。

爱国是每个国家正常公民的不二选择,更是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神圣职责。林肯热爱自己的国家,甚至愿意为他下地獄。1860年林肯入主白宫时,美国脱离英国殖民地也就七八十年,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很复杂。南方有些州还承袭着奴隶制度,认为“黑人当奴隶是其与生俱来的命运,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种族矛盾十分突出,南北战争一触即发。经济形势也非常不好,“当时国家经济陷入财政衰退的状况,数以千万计的民众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发愁”。林肯上台面临的首要紧迫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统一而不被分裂。他早在上任前两年就看到了这一危机,他在一次演讲说:“有裂隙的房子总有一天会倒塌。我不希望联邦解体,我也不希望看到房子倒塌,但我真心希望它能够停止分裂”。他还说:“如果为这些我不得不下地獄,那么我亳不在意。我愿意为了捍卫真理而死,也愿意为了倡议真理而死”!他就任总统以后,面对南方11个蓄奴州因反对废奴而发起的叛乱和分裂,面对国际上法国、英国等列强的虎视眈眈,他说,“我一定要保全这个政府,为了这一目标,我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我可以忍受一切,我不能看着国家四分五裂”。他领导联邦政府顶住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应对挑战,用5年时间结束了这场美国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南北方共死亡军人62万,远超美国在后来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人数11.6万和40.5万。虽然他们为此付出了最大努力和惨重代价,但最终战胜了分裂国家的势力,维护了联邦政府的统一,避免了美国的分崩离析,应当说是值得的。这是林肯总统的一个最突出贡献。

林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最了解民众的疾苦,也最关心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信奉的是“对任何人心怀善意,对全人类悲悯慈爱”。林肯心里始终铭记“做了好事内心就快乐,做了坏事内心就难过”这句话。他人生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西部小镇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以“穷苦又善良的律师”而出名。“林肯当律师的时候收入并不高,他常常为了偿还之前的欠款而辛苦凑钱”。他在接案子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少收钱。有一年他在麦克莱恩的法院总共接了4个案子,总收入为30美元,“关于这件事,他给出的解释是,很多客户跟他一样穷,他不忍心收他们太多的钱〞。有一次他帮老邻居阿姆斯特朗太太打赢了一场官司,老太太为感谢非要将自己仅有的40英亩土地过户给他,但林肯没有接受。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林肯一生致力于“人人生而平等”,他曾亲眼目睹了奴隶的悲惨遭遇,对奴隶制度深恶痛绝,他说:“他们也应该有机会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被你我奴役,变成我们的私有物品。我要给他们的是跟你我一样的生存环境”。他曾以上帝的名义保证,“我一定要让奴隶制度在我们的国家无处容身〞。1863年元旦节那天下午,他在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对国务卿苏厄德说:“如果奴隶制度没有错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错事了,我觉得这是我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事”。《宣言》的发布,“让350万黑奴获得了自由”。更重要的是,它终结了奴隶制合法的历史,推动美国、乃至世界向现代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46年后中国清朝政府也正式废除了奴婢制度。此外,1863年林肯还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新政府理念,阐明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对维护人民的正当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林肯在处理家庭、特别是夫妻关系方面的做法,不一定样样可取,但他一诺千金、忍辱前行、不离不弃、顾全大局的做法,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行素质,是可以参考借鉴的。林肯在接触玛丽不久就发现他们两个不适合结婚,这从他1941年1月1日逃婚、以后两年的时间躲避不见,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但他们在两年后的一次阴差阳错的会面后又“重归于好”,这就令人费解了。是他看到玛丽的眼泪就心肠变软而六神无主?或是他同情逃婚后玛丽的不利处境?也或是他觉得做了对不起玛丽的事情而内心有愧?还是玛丽“在道义上非娶她不可”这句话刺激了他?不得而知,反正1842年11月4日他又向玛丽求婚、而且结婚了。玛丽是出了名的公认的泼妇、疯子,他爱慕虚荣,不明事理,喜欢吵闹,很不入流,很多人说她有“精神疾病”,医生检查结果是“心智不全〞。作者写道:“林肯一直生活在狂风暴雨中,他的记忆里满是辛酸和悔恨,甚至很多次他都处在发疯的边缘了”。但玛丽也不是一无是处,书中流露出她有三点是林肯默认的,一是她有野心,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是支持丈夫从事政治活动竞选美国总统的,这一点与林肯不谋而合。二是“在家庭开支方面,林肯夫人是极其节俭的”,至少在正常情况下是这样,这与林肯的经济收入比较匹配。三是在持家方面,他们也有一定的互补性,林肯多数时候忙于工作顾不到家,玛丽把家庭和孩子照顾的也还说得过去。应该说,林肯在处理家庭夫妻问题上是很大度、很智慧的。既然已经承诺取玛丽为妻,就不能像现在有些人那样,稍不随意就争争吵吵,甚至离家出走、各奔东西。林肯看到了对方的优点,能把做妻子的基本责任尽到就可以了,不必求全责备;他宽容对方的缺点,不正面对抗争吵,避其“锋芒”,惹不起就躲。“为了避免不愉快的场面出现,林肯从来不邀请朋友到自己家做客”。这也不失为不和睦夫妻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