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媛与军官私奔,晚年沦为佣人想见儿子,儿子怒斥:你不配
发布时间:2025-07-03 19:50 浏览量:1
人们常以舐犊情深描绘父母对子女的疼爱,还以虎毒不食子比喻即便再凶狠的老虎,也不会对自己的幼崽下狠手。由此可见,父母爱护子女乃是天性使然。同样,子女也会回报父母,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情。然而,有一位民国时期的名媛,竟遭到自己儿子的斥责,想见孩子一面都无比困难,这位名媛便是陈芝秀。
常言道,有因方有果。究竟是何种缘由,使得子女宁可背负不孝之名,也要把母亲拒之门外。本应在儿女双全、安享晚年之际,享受子女孝顺,却落得遭孩子嫌弃的下场,实在是晚景惨淡。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才让孩子不认自己的母亲呢?
一、陈芝秀来自世家大族,机缘巧合结识了首任丈夫常书鸿。
陈芝秀于1910年出生,彼时清末溥仪已登基两年,然而清朝已然迈向衰亡。陈芝秀在民国时期长大,当时家境优越的家庭会送孩子去接受西方教育。陈芝秀出身杭州的书香世家,家境十分优渥。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成长,又受先进思想的熏陶,陈芝秀很早就展现出极高的独立性,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彼时,西方美术传入中国,陈芝秀对绘画兴致盎然,她的父母大力支持她的选择,于是她成为了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
14岁那年,她偶然结识了养母的侄子常书鸿。这个朝气蓬勃、言辞出众的青年,正在浙江省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求学,攻读染织专业。常书鸿对陈芝秀的画作十分赞赏,二人交流后彼此心生爱慕。当他们的感情渐入佳境,尽管常书鸿原本已有婚约,他还是果断解除了婚约,和陈芝秀走到了一块儿。
陈芝秀17岁那年,常书鸿为稳固两人感情,在出国前和她举行了婚礼,二人正式成家。之后,他自费前往法国留学。身为新青年的常书鸿学习勤奋且极具天赋,当年年末便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深造学习。
为了能够时常陪伴在丈夫身边,陈芝秀也考入了同一所学校,攻读雕塑专业。毕业后,二人一同留在法国努力奋斗。在他们结婚的第四年,他们的女儿呱呱坠地,还起了个十分时髦的名字,唤作沙娜。
二人在法国的日子越过越顺遂,陈芝秀十分钟情于这座时尚之都,在这样的氛围里她游刃有余。当孩子长到五岁时,常书鸿偶然获悉敦煌石窟的情况,他做了个大胆抉择,打算携妻子和孩子回国,投身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他的这一决定成了陈芝秀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二、陈芝秀为了新的恋人,舍弃了丈夫和孩子。
常书鸿归国后的境遇并非如预想般顺遂,彼时中国已陷入动乱,开启了全面抗战阶段。身为留法的优秀人才,常书鸿回国后旋即被委任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在战争全面打响之际,全家只得跟随国立艺校一同迁往云南,常书鸿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代理校长一职。
在这段时期,他们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家中有儿有女,刚好凑成个“好”字。常书鸿始终坚守着当初的信念,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投身于敦煌壁画的保护事业,还把妻子和孩子都带到了那里。
自幼生活富足且曾在法国旅居数年的陈芝秀,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茫然失措。她难以适应单调乏味的日子,更无法忍受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官赵忠清的到来让她的生活有了亮色,恰似在沙漠中极度干渴之人忽然寻得水源,二人的感情迅速增进。
为了逃离单调且无趣的日子,她下了个大胆的决心,绝情地舍弃丈夫和孩子,与情人一起私奔。但幸福没能长久,赵忠清因国民党不断败退而被关进监狱。这时新中国已然成立,陈独秀长期依赖赵忠清生活,早就没了养活自己的本事。为了生存下去,她匆忙地嫁给了一名普通工人。家庭穷困,为了维持生计,她只能去当女佣来增加收入。
当她还在为他人工作时,偶然获悉儿子前往杭州看望大伯常书林。为了能和孩子见上一面,陈芝秀多次上门求见,然而却一再被拒。儿子对当年毫不顾忌地抛下自己的母亲毫无好感,无论陈芝秀怎样苦苦哀求,都无法融化儿子那颗已然冰冷的心。
尽管女儿在知晓母亲的状况后,赶忙与母亲见了面,还不时给母亲寄钱,然而错失的已然无法挽回,未能陪伴孩子成长成了陈芝秀这辈子的憾事。
人们常说,长久相伴是最深情的表白。无论是陪伴子女成长,还是陪伴爱人度过岁月,这都是给予对方莫大的慰藉。孩子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父母的身影。在他们尚未能独立翱翔之际,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当孩子真切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内心会愈发笃定,也更具备爱他人的能力,更知晓如何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