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青年宗庆后的婚姻…

发布时间:2025-07-29 07:31  浏览量:1

1977年秋天,此时,动荡的年代结束了,知青故事正落笔最后的篇章。那些曾和宗庆后一起踏上绿皮火车的年轻人,如今有的人在乡下成了家,也有人回到城市结婚,还有不少人都当了父亲。可宗庆后却依然窝在偏远的茶场,孑然一身,这让母亲王树珍倍感不安。更让她难受的是,自家四个儿子,次子端后没有下乡,三子泽后已经回城了,小儿宇后还在读书,只有宗庆后毫无动静。再这样拖下去,他的未来在哪里呢?

王树珍和丈夫商议一番,决定替儿子做主:既然回不了杭州,就干脆在绍兴娶妻结婚,这样起码生活里还有人照顾和做伴。很多知青也确实选择了这条更现实的出路,他们的人生处境最终停留在19岁那年插队的农村。宗庆后那时也不知道该怎样选,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偏居一隅,在偏僻的山区了此残生绝对不是宗庆后的性格,他希望自己得到的是机会和肯定,想要取得的是人生的成功。绍兴茶场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王树珍不清楚宗庆后要什么,但她想要个儿媳妇。她和丈夫拿出家里的积蓄,买来木料,宗庆后的大弟做木工,二弟刷油漆,一家人齐上阵,打了套家具,托人运到了茶场。

这套家具送到茶场知青宿舍楼下时,引发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有人打趣说:“小宗,你还没谈女朋友,家里都着急了。”也有人同情地说:“看来,家里不指望你回杭州了。” 这些话只是玩笑。茶场的人了解宗庆后。在这个择偶范围不大的地方,经常有女孩子关注乃至爱慕他,但宗庆后从来不为所动。他没想过留在这里,也就不可能去耽误任何人。 宗庆后没有在乎玩笑话,他凝视着崭新的家具,上面泛起油漆的光泽,仿佛让他看见童年时家里的昏黄灯光。他知道,这不是家具,而是全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关爱。 宗庆后因这份温暖而感动,但他又不得不拒绝。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回到杭州,而不是留在山里。

第二天,宗庆后就找到货车,付了钱,让司机将家具运回了家。 又一年过去了。1978年秋,宗庆后已33岁。他真的等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那消息从北京传来,飞到杭州城,又飞到绍兴农场:城镇干部职工退休后,其知青子女可以返城顶替工作! 王树珍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提前退休的申请。这年12月,宗庆后终于回到阔别十五载的杭州。 在绍兴茶场的知青们看来,赶上好政策的宗庆后很幸运,但回家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懂。受文化程度所限,他不能顶替母亲的教师岗位,只能去当工人,工作单位是上城区邮电路小学工农校办纸箱厂。

他的工作环境改变了,生活随之变化。为响应中央“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精神,文教局开始为教师分配宿舍。身为退休教师的王树珍获批一间小宿舍,虽然远在拱宸桥,距离工农纸箱厂有20多里路,但家里还是决定将之交给长子宗庆后。 宗庆后终于不用和父母、弟弟挤在那简陋的平房了。 其实,这狭小的宿舍并无其他好处,唯独能让宗庆后安静读书,与以前只能睡上下铺相比,这里简直算是天堂。

这天,有人叩响了“天堂”的门。宗庆后放下书,发现来人是隔壁大伯。他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看见宗庆后每天下班都是看书,从没出过门,觉得这样的人才难得,又想到朋友家还有个大龄女儿未婚,便起了做媒之心。 在大伯的介绍下,宗庆后认识了施幼珍。这姑娘模样端庄秀丽,性格温和善良。从杭州第八中学毕业后,她主动将留城的机会让给妹妹,自己去了远隔千里的东北边陲,在黑龙江兵团插队。在那里,她学起了割麦、养猪,从什么都不会到当上畜牧排副排长。1978年,她终于返乡,被安排到商业系统工作,现在也已年过三十了。 相似的经历、相仿的性格,拉近了两颗心的距离。在一次次交往中,宗庆后和施幼珍的感情日渐笃厚。双方父母见面后,彼此也很满意,这桩婚事便定了下来。

1980年的五一劳动节,35岁的宗庆后和31岁的施幼珍成婚,这是他生命里最幸福而重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