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大耳朵图图:考古儿时动画片,我们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26 06:27  浏览量:1

「当我们开始用成年人的视角重温儿时动画片,不是为了站在高处对过去的作品加以审判和定性,而是看见大大小小的角色,认清平凡,理解复杂,学会温柔地回应世界」

“大头小头天生的,围裙也是天生的吗?”

最近,脱口秀演员璎宁在节目中有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段子引发网友热议。

(璎宁在脱口秀节目里有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段子)

有人对“围裙妈妈没有自己名字”的困境感到同情;有人批判动画原片中价值观的漏洞,替“围裙妈妈”打抱不平;也有人认为剧情受困于时代的局限,过时的传统家庭模式不为年轻人买账也情有可原,不应该过度批判,挑起对立。

(网友收集有关“围裙妈妈,你的围裙何时能摘下”的几种观点)

与此同时,另一个妈妈角色——《大耳朵图图》中的张小丽——因更鲜活、更有主体性,在网友的考古中不断收获称赞“出自女性导演的《大耳朵图图》含金量还在上升”。

(网友对《大耳朵图图》的称赞)

为什么小时候的角色,依然能打动我们?

其实,这不仅是简单的怀旧,还是成长的一次回望,是成年后的我们对家庭、性别、个体主体性等议题的重新理解和自我投射。

我们会理解围裙妈妈生下大头儿子时遭遇的生产阵痛,重新发现壮壮妈刻薄之外的热心肠,也珍视阿呆拾掇石子的善良,会在《麦兜》明亮的色调中察觉出淡淡的忧伤……

童年越来越模糊,但这些角色给我们的印记却越来越清晰,这场席卷网络的动画“考古”,并非用成人的经验去加以定性和审判,而是借由角色找准自己的坐标系,我们站在哪儿?又向哪儿走去?

1

围裙妈妈和张小丽:“妈妈”之前是自己

“小时候不喜欢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有原因的”

最近,脱口秀演员璎宁在节目中重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现这部经典像“中式恐怖片”。她讲到一处情节:围裙妈妈在家忙里忙外,某天父子俩在外弄得一身泥回来,围裙妈妈看到后晕倒在地,父子俩哭丧着说“围裙妈妈,你可不要死啊,我们还没吃晚饭呢。”围裙妈妈听到后,立即起身去做饭。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争议片段)

这段描述让网友细思恐极,大头父子俩对围裙妈妈的关心难道出于自己能不能吃上饭?引来不少吐槽帖,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是“邪恶父子俩”。

一时间,“围裙妈妈”从动画角色变成性别议题的隐喻,被质疑其人设是没有自我的“家庭主妇NPC”。有网友回忆起小时候把“围裙妈妈”理解为“委屈妈妈”,以为妈妈都像动画片里不上班在家做家务……

更扎心的是,大家发现“围裙妈妈”似乎没有角色名字。

“围裙妈妈”这一称呼,既不是“大头小头”的生理特征,也不是烫头卷发的形象特征,而是被设定为洗衣做饭等家务功能性代称,消弭了角色的主体性。“围裙妈妈”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就此被遮蔽,母职被简化为保姆的平替,很多人甚至都想不起围裙妈妈还有本职工作是百货公司高管。

(网友对“围裙妈妈”的共情)

在围裙妈妈的同人文里,网友不断地发问:围裙妈妈你叫什么呢?你是另一个贝微微吗?你在听到“我要吃饭”的时候,会想到大学时意气风发的自己吗?正如评论留言“围裙并没有性别,但使用围裙的人却有性别。”

这份共鸣,指向的是人们对“母职”狭隘设定的焦虑。在妈妈这个身份之前,她们首先是完整的自己。

正因此,网友对《大耳朵图图》里的张小丽偏爱,源于其完整的主体性和独立的灵魂。她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武林第一美人”,也是家人和街坊邻居称赞的“全能妈妈”,在职场中半个月升上主管,在家庭中和丈夫相互扶持,会在半夜守着电话安慰担惊受怕的刷子妈妈,也会半夜查资料为图图准备性教育的答疑。

(《大耳朵图图》中张小丽为图图上性教育课)

有网友直言:“难怪小时候更喜欢《大耳朵图图》。”其本质是对作品尊重“妈妈”主体性的心理投射。

然而,这种偏爱逐渐变相为对作品的“捧高踩低”,引起一些剧粉的不满,称“这是营销号故意引战,妖魔化儿时经典,挑起性别对立”。

在一篇“被单口吐槽的童年经典,真的有这么恐怖吗?”的帖子中,博主指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人物瑕疵的确受困于时代的局限性,但除了个别情节争议,原片中的父子俩用心准备妇女节礼物、一起买菜做饭、最终全家野餐庆祝,家庭氛围温馨,围裙妈妈也并非被彻底边缘化。

“记忆越来越模糊,童年越来越邪乎”不难发现,当我们回看儿时动画片,一些纯粹的情感在变味,一些视角变得难以理解,我们的童年似乎越来越陌生。

从被称作“双标绿茶”的美羊羊、“舔狗”沸羊羊到今天的“邪恶父子俩”,人们开始用成人的经验去审视儿时动画片的瑕疵、漏洞,批判其价值观和人设的败坏。

其背后,不是简单的怀旧,还有成长带来的审美反思与性别意识、主体性的觉醒。

当我们开始回看,并非要站在高处去审判作品的过时与局限,急着用成人的经验去下定义贴标签,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看见了大大小小的角色,看见他们在童年印象的另一面,逐渐理解平凡,学会温柔地回应世界。

2

我们开始理解角色,看到平凡中的闪光点

为什么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长大后依然喜欢?

“顺境看图图,逆境看胡英俊,绝境就看壮壮妈”重温《大耳朵图图》,网友不再简单地找回童年的乐趣,而是把视线抬高,看到成人角色身上被我们忽略的人格魅力,试着挖掘人物和我们当下的联系。

“长大后才知道胡英俊有多牛”网友回看胡英俊的履历时发现,他从河南农村考进上海的985大学,在零几年靠自己在上海留下来,有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并且在市中心买下一套大平层,情绪稳定、热爱家庭,小地方出身却努力在大城市打拼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对于今天不少普通人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人生。

(网友对胡英俊角色的总结)

此外,壮壮妈的人格魅力也在网友反刍中华丽转身。“壮壮妈虽然有缺点,但还是很好一个人”小时候觉得壮壮妈“爱慕虚荣,有点装”,重看《大耳朵图图》才发现壮壮妈就像隔壁喜欢絮絮叨叨但热心肠的大妈,没什么富婆架子,充满正义感,被网友称作“两家之主”。

当张小丽和胡英俊想要参加唱歌比赛,被路人调侃年纪大了还去参加年轻人的海选,壮壮妈站出来力挺图图一家“有我壮壮妈在,看谁敢笑话你们”,为小丽、英俊摇旗助威。

(网友对壮壮妈的喜爱)

在翻斗花园,壮壮妈不仅有钱,也很重情重义,从欧洲旅游会带礼物送给图图一家,会带着图图一家讨伐黑心商家,大方又仁义,并且一直尊重张小丽的个体价值先于“图图妈”的身份,每次打招呼都是“小丽,小丽”,还会鼓励张小丽“不要只想着家庭,也要记得追求自己的乐趣”,带她一起去兴趣班,鼓励她学习烘焙。

在不断强调“低能量”“老鼠人”“牛马套餐”这些自我弱化的场域待久了,回看这些角色身上的正能量,我们才发觉“小时候吃的都是细糠”。

有人调侃“00后没黑化全靠那个把公益广告放到少儿频道的天才”,从公益广告里的仁义礼智信到动画片里的侠义正气,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不该被随意定义。

(网友对00后童年细糠的回味)

童年囫囵吞下的形象,在成年阅历的催化下,发酵出关于生活的真相、家庭的幸福和人生的哲思等回甘。

我们逐渐从角色身上打捞起耀眼而不失温柔的底色,打破儿时对这些角色刻薄、呆傻、笨拙的单一标签,发现壮壮妈的热情正义、阿呆的稳定内核与纯粹善良、麦兜平凡中的坚韧与善良。

为什么要重温儿时的动画片?为了逃避现实?为了寻找幸福?《怀旧的未来》一书写道“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意味着我们对已经失去的东西的向往。

当代年轻人在不确定的社会语境中“悬浮”,怀旧成为对抗焦虑的投射和情绪出口,人们试图用童年记忆重建锚点。

在现实的困境中,人们不断提起“千禧年梦核”“经济上行期穿搭”等话题,叛逆地拉回时间维度,像访问空间那样访问时间,去过去寻找未来,陷入一种怀旧的集体情绪中。

不过,我们重看童年动画,不只是为了快乐,还有对现实处境的反思。

这些动画就像参照物,在长大的坐标系里,不断回望,看看自己究竟走多远多久了,又看看我们还能否回去,我们会比动画里的角色做得更好吗?没有成为耀眼的大人,没有实现小时候的壮志豪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望是对话的开始,正是在时代评价体系里被反复拷打丈量的作品,才能提炼出更珍贵的内核,让人们记得的,正是我们内心投射在角色身上不可轻易撼动的弧光。

我们需要回看童年,需要和童年的角色对话,为了看清来路,也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大后的复杂世界,就像麦兜说的“让硬得不能再硬的世界,不至于硬到心里,让软得不能再软的心,不至于软的塌下来”。

(麦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