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见的异性都很正经,要么你很穷,要么你很丑,无一例外
发布时间:2025-07-11 00:12 浏览量: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
“若你遇见的异性都很正经,原因无非是丑或穷,无一例外。”
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或者一个长相清秀的男生,当然会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让人有亲近感。
人是视觉动物,总是从外貌看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又要说这句话不对,或者不能这么说。
这句话是一句典型的片汤话,说出来貌似高深,但其实肤浅,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何况,从心理学上讲,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
在讲述开始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在网上看到过的故事。
有位三十五岁的女士这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在一家普通公司做着普通工作,谈过几次恋爱但至今未婚。
她说别看她现在这样平凡,大学时期却是成绩好、样貌也好,身边有不少追求者,算是当时男生眼中的女神。
但她当时心高气傲,没选择真心喜欢自己的人,反而倾心于学生会一位学长。
这位学长长相英俊,家境优越,身边从不缺爱慕者。
当女士向他表白时,学长态度模棱两可,既不明确接受也不直接拒绝,就这样若即若离地拖了她三年,毕业后便再无联系。
而当时追求她最热烈的,是另一个能力突出的男同学。
他学业优秀,人品踏实,唯独两点不足:长相普通,家境也比较一般。
女士回忆道:“约会时他只给我点肉丝面,自己吃更便宜的扬州炒饭。”
虽然欣赏他的勤奋上进,但女士认为人生不该将就,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个光鲜的学长身上。
最终她给这位男同学发了“好人卡”,成了他心中遥不可及的白月光。
如果故事仅仅就这样,那跟所有二流小说中的遗憾没什么两样。
妙就妙在,多年后同学聚会,情况发生了转变。
那位曾被拒绝的男同学,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可靠的人品,已成为外企高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女士出差去到他所在城市,两人约着见面。她发现对方气质完全变了:衣着讲究,举止从容,谈吐间透着沉稳自信。
所以,晚餐时女士隐隐期待能重续前缘,但对方饭后礼貌告别,用已婚打破了她的幻想。
毫无疑问,故事的最后这位女士肯定是后悔了,认为自己当初选择错误,如果要是早点能看出这位男同学的潜力,是不是她的人生会大不一样。
当然,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也并非是嫌贫爱富,而是这位女士的经历,很生动地揭示了一个道理:
如果你遇见的异性都很正经,那就充分验证了以下两点:要么你很丑,要么你很穷,无一例外。
分析女士的经历,当年有三个关键角色:她自己、帅气的学长、普通的男同学。
在学长眼中,女士处于追求者的位置,所以学长对她始终端着姿态,保持距离。
而在男同学眼中,女士是高高在上的女神,他对她百般示好。
此时女士认为学长是“正经人”,男同学却觉得她才是“正经人”。
而后来,时间改变了这一切。
女士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外貌随年龄增长渐渐普通,事业也未见突破。
而当年的男同学已蜕变为精英人士。
重逢时女士萌生情愫,对方却礼貌疏离。此刻在成功男士眼里,她成了需要保持距离的“正经人”。
这也是当今大部分女性的择偶现状,看重外貌、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这些正是当年那位男同学缺乏的,所以那位女士忽略了他的潜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特别关注对方的相貌、财富等突出特质时,大脑会自动过滤掉此人的负面信息。
当年的学长对女士既不负责也不拒绝,人品显然有问题。
但女士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他的外貌优势上,自动屏蔽了这些警示信号。
而多年后女士对男同学的态度转变,源于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
当某人某个特质(如财富、地位)特别突出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放大他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
男同学本质并未改变,变的是外在条件带来的气场提升。
就像某些企业家成功后,群众突然发现其“人格魅力”;某些富二代其貌不扬,却能娶到美貌明星。
若剥除财富光环,这些人在婚恋市场中未必能获得如此青睐。
娱乐圈也有个很典型的现象:当红女明星最终常选择嫁入豪门。
这些在粉丝眼中高不可攀的女神,面对富豪时却会主动示好。
这说明人在不同圈子里的价值定位是流动的,你眼中的“高攀”,可能是别人日常的“俯视”。
社交心理学指出,外貌气质好、经济条件优渥的人,天然容易获得他人好感。
人们更愿意和他们开玩笑、拉近距离,甚至放低姿态迎合。
反之若你总被客气相待,异性从不主动暧昧或关心,说明你未能触动对方的情感开关。
这种“礼貌屏障”背后,往往是对方潜意识判定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或资源价值。
婚恋市场的规则始终现实。
当一个人综合价值不足时,遇到的善意往往止步于礼貌;而当你具备足够资本,周围自会出现“发现你真性情”的人。
这不是“假正经”,而是社会心理学反复验证的群体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的温度,终究绕不开价值衡量的标尺。
当然,看清真相不是让人愤世嫉俗,而是为了更清醒地经营自己。
如果发现周围异性都对你太“正经”,与其抱怨他人现实,不如冷静反思:
是否需要提升外在形象?是否该专注事业发展?
真正的转机永远始于自我完善,而非等待他人垂青。
把“异性是否正经”归因于“丑或穷”,其实也是偷懒思维,陷入了“被选择者”的思维陷阱,默认自己是被评判的客体,被动的等着人家上门,而非关系的共同塑造者。
爱人先爱己,你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
心理学上说,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更容易引发他人的松弛感。
当你总在纠结“对方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好”时,你的焦虑会传递给对方,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越觉得焦虑,对方越会觉得不喜欢。
反而是你轻松一点,专注于是否喜欢这段互动时,你的坦然才会打破僵局。
当我们审视“正经”,会发现这个词其实充满弹性。
它可能是初识时的礼貌,可能是试探时的谨慎,也可能是频率不同的信号。
你需要理解他人的“正经”,也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只是把关系能否搞好,定义于是否有钱,或者是否颜值高,不适合大多数人。
如果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想法,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
- 上一篇:当代散文|浪漫夏天潇洒挥汗,热烈豪情快意人间
- 下一篇:你的碗里,藏着你一生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