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大家谈(1):永远牢记台湾同胞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发布时间:2025-10-21 07:02  浏览量:1

本文原载于《北京对台工作》
2025年第4期

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母亲怀抱已经80年了。台湾光复是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成果,也体现了台湾同胞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80年后的今天,两岸尚未统一,“台独”仍然十分猖獗,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被遮盖、扭曲,面目全非,令人愤慨。我们隆重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就是要还原历史真相、正本清源,重现这一段峥嵘岁月时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历史事实,让历史真相告诉我们:台湾同胞坚守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愧于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当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署消息传来后,人们奔走相告,“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化,若无天地”。台湾民众“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为了阻止《马关条约》实施,台湾同胞“四百万人同一哭”,群情激愤,采取各种自己所能采取的方式来表达反对态度。

1895年4月28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汪春源联合嘉义县举人罗秀惠、淡水县举人黄宗鼎,以及在京台籍官员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写下了《台湾举人上书都察院泣吁勿弃台地呈文》,上呈都察院代奏光绪帝,痛陈割台之害,力求保台抗日,即史上之台湾“五人上书”,激烈表达“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等坚决反对割台的决心和勇气。全台军民“激于义愤,万众一心”“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呈文中字字泣血、悲恸欲绝,表达了深切的乡土之情与家国之爱,以及为了抗击殖民者宁愿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康有为正是看到台湾民众的反抗决心,才触发他发起“公车上书”。

在台湾岛内,著名士绅丘逢甲刺破血书,表示“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表达了“抗倭守土”的决心,“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

二、台湾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时间最长

当清朝皇帝批准条约之后,台湾绅民万般无奈,为了能够抗日保台,成立了台湾抗日临时政府“台湾民主国”。这一方面从法理上便于抗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凝聚抗日民心。同时宣布年号为“永清”,即永远隶属清朝之意。台湾绅民在发给清政府的16字电报称,“台湾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载圣清”。日军5月30日登陆台湾时,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等台湾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一起奋力抵抗,在整个台湾岛从北到南与日军展开英勇战斗。战斗持续了5个月,日本才宣布平定台湾。台湾人民虽然牺牲惨重,但依然在反抗。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等无数义军首领在各地组织台胞起义,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其中还有无数台湾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如雾社起义。直到1915年西来庵事件失败,台胞武装抗日才逐渐平息,代之而起的是台湾同胞非武装抗日斗争,即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斗争等争取自身权益,代表人物有蒋渭水、林献堂、谢雪红、翁泽生、简吉、李应章、吕赫若、杨逵等。

1937年祖国大陆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多达5万名台湾同胞通过各种途径回到大陆,与大陆同胞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抱着“欲解放台湾,必先解放祖国”的信念,投身于大陆抗日斗争中。如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的闽南军司令林祖密,揭露《田中奏折》的蔡智堪,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工作的谢南光,协助日本战俘开展反战运动的康大川,以文字或电影为斗争武器的李纯青、何非光、张我军,直接参加抗战的林正亨,为收复台湾做出贡献的丘念台、刘启光、连震东、谢东闵、黄朝琴,台湾义勇队李友邦等等,数不胜数。

在台湾岛内,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日本殖民统治者推行了所谓“皇民化运动”。在严酷高压统治下,台湾同胞只能进行悄无声音的抵抗,为了保持自身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们偷习汉语,暗拜自己的祖宗神像等,以各种行动来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特点。许多台湾同胞还坚决抵制殖民者的改名运动,不愿意改名换姓,仍然坚持着中华民族最后的文化底线。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长达50年,台湾同胞反抗了50年,从未间断,体现了台湾同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台湾同胞抗日运动的精神动力来自于爱国主义精神

当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台湾人民欣喜若狂,焚香祭祖告慰列祖列宗,这是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最响亮回击和反抗!“岛民似一日千秋,又似孤儿等待温暖母亲般的心情,等待祖国军队的来临”,“皇民化一夜就吹没了”。台湾同胞学中文、主动维持秩序、主动到车站码头迎接国军到达,使台湾光复顺利完成。正如蒋渭水所言,“台湾人明白地是中华民族……无论什么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当时日本殖民者也承认皇民化并不成功,“对台湾同胞并无绝对加以信赖的勇气和自信”,不得不承认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牢不可拔……”。台胞不断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精神动力,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林献堂表示“应知台胞在过去五十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仆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民族主义也,明乎此一切可不辩自明矣”。

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说:“当时的抗日战争是自发的,不是受人宣传、煽动而蜂起的。台湾人在无意识中认为台湾是自己祖先所开拓的,我们做子孙的有保护它的义务……台湾人具有这样炽热的乡土爱,同时对祖国的爱也是一样的。”他还说:“眼不能见的祖国爱固然只是观念,但是却非常微妙,经常像引力一样吸引着我的心。正如离开了父母的孤儿思慕并不认识的父母一样,那父母是怎样的父母,并不去计较……以一种近似本能的感情爱慕着祖国、思慕着祖国。”

台湾民族运动领导人之一的杨肇嘉也说:“台湾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也永远不会丢弃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强暴的统治下,度过了艰辛苦难的50年后,我们全体台湾人民终以纯洁的中华血统归还给祖国,以纯洁的爱国心奉献给祖国。”

四、台湾同胞抗日运动条件极为艰苦,牺牲极为惨烈

日本占领台湾并对台湾民众野蛮屠杀,正如被称为“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福泽渝吉,在日本提倡“人生而平等”,却视台湾人为“野兽”。他撰文主张应视台湾为“无人岛”,主张应将全台“不问兵民悉数杀光”“全数屠戮”,他并主张以兵力对台湾进行“不容赦扫荡”,使台湾“枯其叶,绝其根,歼灭全岛丑类”,宣扬“若台湾成为无民之岛则为无上之幸运”。

日本登陆台湾后,台湾民众奋起抵抗,从5月底到10月底前后达5个月之久。留在台湾的军民不分男女老幼,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下以简陋的武器和大无畏的精神,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激战百余仗,战斗十分惨烈,死亡无数,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的游击战,台湾民众亦死伤无数。即使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斗争,也有许多台湾民众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台湾革命同盟会在1945年4月17日发表的《马关条约》五十周年宣言中估计“50年间,牺牲65万人”,按王晓波先生的说法“牺牲65万人当不是夸大的数字”。也有学者据日方官方书籍台湾宪兵史、台湾警察沿革志累积统计,台胞遭日本军警屠杀的总人数约近40万人。

台湾同胞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反抗着日本殖民统治,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肯定,“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历史事实说明,台湾同胞抗日运动是发起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其条件之艰苦、牺牲之惨烈,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台湾同胞没有缺席,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斗争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也不能抹杀的。

这段铸就了台湾同胞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如今正在“台独”势力刻意掩盖扭曲之下,在岛内逐渐被遗忘。然而我们相信,流淌在台湾同胞血脉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刻在台湾同胞骨子里的中华文化传承,不会被中断、更不会被遗忘。日本殖民统治者做不到,“台独”分裂势力也做不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同胞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终将被重新唤醒、重新被弘扬。台湾同胞正在觉醒中。(作者系全国台联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