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卧底局长”,去养猪、去服装厂打工,只为帮村民找到好工作

发布时间:2025-10-17 07:42  浏览量:2

文:朱小鹿

在浙江义乌的郊区,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到一家饲养场应聘喂猪的工作。

厂长见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有点怀疑地说:“我看你的样子,这不像你干的活,你肯定干不下去。”

应聘者好说歹说,保证“如果干不好,就不要工资”,才终于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

每天早上4点,他就跟其他工人一块起床打扫猪圈、搅拌饲料、推车喂食。

他从来没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一个半月下来,累得骨头酸痛,全身无力。

还好这里吃住条件都不错,工资也准时发放,上班时间、福利制度等各方面都有保障。

然后,他“放心”地向厂长提出辞职,并“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云南省沾益县人保局副局长。

厂长“傻”了,他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就是陈家顺,人称“卧底局长”。

从2007年到2010年,陈家顺先后五次“潜伏”进各大小企业,考察工厂内部情况。

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心中有愧”。

(陈家顺在服装厂)

陈家顺,1968年生于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毕业。

他从一名小学老师做起,工作6年后担任大坡乡法土小学校长,再到3年后的盘江中学校长,深得乡县师生、领导的认可和尊重。

他带头攻科研,鼓励老师轮流上台点评、分享;

亲自给落后班级上课,两周一次检查各科教案;

组织“生产自救”,收集废薄膜变卖后作为学校活动经费……

陈家顺担任校长之后,工作比之前更为繁忙。

但许多事仍是亲力亲为,几乎把全部身心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

有一次,一帮男学生偷了别人的鸡,准备在馆子里杀着吃,正好被陈家顺碰到。

陈家顺把他们带回学校教育后,怕他们晚上又偷跑出去惹祸,就“蹲守”在宿舍楼下,等熄灯锁门后才放心回家。

24岁的陈家顺不仅工作认真踏实,会创新、有办法。

性格还很干脆直爽,这从他“催婚逼嫁”一事上可见一二。

与同为老师的爱人李凤仙交往一段时间后,陈家顺想要把终身大事定下来。

于是就找人向李家说媒,捎去的“情话”十分霸道:

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罢,别给模棱两可的话。

李凤仙欣赏并爱慕陈家顺的才华和风趣,欣然接受。

俩人第二周就订了婚,恩爱至今。

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想不到一次意外,竟然“断送”了陈家顺平淡安然的教书路。

陈家顺之后说:“假如没有那次祸事,我也就在教育行业扎根了,从未想过会转行做什么,也不会走出家乡到义乌开拓视野,与劳务大军的兄弟姐妹结缘。”

2003年,陈家顺任职校长的盘江一中,一名女生私自离校,不幸溺水身亡。

责无旁贷的陈家顺,一次次到学生家中做安抚善后工作,表达同情哀悼。

处在悲痛之中的家属对陈家顺又打又骂,叫嚷推拉,场面一时失控。

陈家顺在巨大压力和连日疲累下,忍不住说:“全校1740个学生, 我不可能做到清楚每个学生都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就是这句脱口而出的话,激化了家长对学校的怨怼情绪。

为了平息众怒,陈家顺被记大过,免去校长职务,“贬谪”到下层做普通办事人员。

因为这件事,曾经意气风发的陈家顺彻底告别讲台。这一年,他35岁。

回忆此事时,陈家顺说:“苦难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只会同情。

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感受到痛苦。”

这段“黑历史”,让陈家顺对他人的苦难有了更多理解。

面对困境更加淡然冷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办事警戒: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陈家顺到曾经卧底的养猪场看望工作人员)

2004年,表现优异的陈家顺调任县劳动局就业中心副主任。

他负责组织乡亲们到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打工。

这对一辈子窝在山里、收入极低的农民来说,是很好的扶贫增收举措。

但知易行难,上面有政策有措施,下行效果却并不理想。

几年下来,很多老乡都不满意安排的工作,没做多久就回来了,返乡率高达60%。

因此,县里决定安排陈家顺直接驻站浙江义乌,专事劳务派遣工作,全力解决“农民往回跑”的问题。

其实当时已有些人主动报名要去,而陈家顺不在其中,但最后偏偏是他挑起了大梁。

他自嘲道:“我也是个凡人,品德并不高尚,本来是不想去的。”

因为那时候,陈家顺的孩子还在上初中,需要辅导;

家里老人也要多照应;他也不愿意和妻子分开。

但县委副书记亲自找到陈家顺,说工作站需要一个像他这样“做事踏实,稳重办实事,有沟通能力的人。”

于是,服从组织安排的陈家顺,背井离乡来到浙江,为云南的乡亲们“牵线搭桥”。

(陈家顺在和乡亲们聊天)

2007年,陈家顺“新官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留在厂里工作:是自身不适应,还是工厂有问题。

一开始,没有考察“经验”的陈家顺跟大多数干部视察工作一样,在厂领导人员的陪同下,这看看那瞅瞅,大体感觉不错,就安排人进厂上班。

但这样的劳务输出,几次下来,全都出了问题。

比如厂方承诺待遇是“每天工作8-10小时,月工资保底1500元”。

可实际结果是,农民工被要求一天做工12个小时,工资也这扣那挪的,最后只拿到几百块钱。

因此,跟着陈家顺出来的乡亲们就找他闹,骂他“骗子”、“坑老百姓“,甚至还扯领子动手。

这对看重名誉的陈家顺来说,是一种侮辱,也是一种警醒。

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好心办了坏事”、“心中有愧”。

妻子李凤仙说:“有次我给他打电话,那边很嘈杂,听到他不停地跟别人讲‘你听我说,听我说嘛……’还听到有人用很难听的话骂他。我心里替他难过。”

陈家顺成了出气筒,乡亲们被骗,就是他被骗,之前的“考察”毫无作用。

辗转几夜之后,陈家顺认为,想要真正预估、了解农民工进厂以后的情况,就要亲自“变身”农民工,先行体验。

他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有了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我说出来的话才跟你的感觉一模一样,才有分量。”

因此,从2007年9月开始,陈家顺开始了有计划的五次“卧底”行动。

(陈家顺在服装厂考察)

第一次,是卧底在一家大型饰品厂,流水线节奏快,工作时间长,请假、辞工都比较难,不符合陈家顺的考核“要求”。

陈家顺对这次初体验的感受是:“真正当了农民工,完全按要求做下来,才真正体会到农民工的累。”

因此,陈家顺第二次就选择了一家小型饰品厂。

对比第一家环境要差点,但工作稍微轻松些,其他各方面也好沟通。

陈家顺表示满意:“我做了一个月出来后,介绍了22个人进去。”

第三家,是最让陈家顺记忆深刻的养猪场。

2008年9月,陈家顺接到新任务,要给一批四五十岁的农民在义乌安排工作。

当时陈家顺考虑到:“这些人年龄大了,纯体力活肯定做不了,流水线作业又跟不上,做手工活也很慢。

我想了一下,农民一辈子就是搞种植和养殖两块,这方面做起来应该非常熟练。”

于是,不仅思虑周全,还身体力行的陈家顺,第三次“卧底考察”,去到一家养殖公司做猪倌。

因为他斯文有礼的样子,实在不像个面朝黄土半辈子的农村人。

为了更贴近自己的“新角色”,陈家顺摘掉400多度的眼镜,用能吃苦、肯卖力的行动来“弥补”形象的差异。

从师范毕业做老师、当校长,陈家顺是没有做过重劳力的知识分子。

养殖场里并不轻松的体力活,自然不免让他觉得辛苦劳累。

陈家顺每天在猪圈围栏上翻进翻出,薅猪草、扫猪粪,喂猪食,从早做到晚。

而且他负责的是病猪栏,时不时就要处理死猪。

那股子恶臭和腐烂味,经常让他干呕得吃不下饭。

远在云南的妻子很心疼:“他打电话告诉我,他正在厂里养猪,说自己很累,每天干完活,一进宿舍就倒在床上。”

坚韧能扛的陈家顺说:“当时特别累,气味难闻,受不了。挺下来一个多星期后就好多了。”

在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半月后,陈家顺摸清了养殖场的情况。

他认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很适合没有太多专业技能的农民谋生,准备放心地把乡亲们介绍到这里来。

可费心巴力地做到这儿,问题才算解决了一半:厂子找好了,农民们愿意来吗?

养猪,在家就能养,干嘛万水千山跑到“城市”来养?不少村民觉得丢人。

这时,陈家顺十几年教书育人的沟通能力,就派上用场了。

他开导老乡们:“在家是过日子,在外也是过日子。

只要把老人小孩安排好,能够挣钱致富就行。

你回去养猪,你一头猪能卖多少钱?每个月都能卖这么多钱?”

在陈家顺的大力作保下,慢慢挣到钱的乡亲们知道他说得有道理,也就安下来心好好干,全家人的生活都开始有了改善。

对许多没有出过大山,前路未卜的农民来说,陈家顺就是他们未来生活的保障。

有他探路,老乡们才更放心到城里来:“跟着他打工,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一个沾益县出来的打工妹曾笑说:“大家开始说陈局长养猪的事,好多人都不相信。

我觉得陈局长不像我想象中的领导,跟大哥一样。”

没有架子,一心从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是陈家顺可贵的同理心。

当陈家顺从养殖场辞职,露出“庐山真面目”时,负责人朱文文惊呆了:

“作为一个公务员,居然到我这个猪场来养猪,真是从来没遇到过,想不到还有工作这么认真的人。”

如今,这家远在浙江的企业,因为有陈家顺的亲身认证,已吸引了不少云南农民来此工作,互惠互利。

陈家顺的第四次卧底,是为了90后的年轻人。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办法跟60、70年代的比。

如果要一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他们很难做下来。”

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陈家顺帮这些年轻人物色了一家鞋厂。

每天正常工作时间8小时,加班也不超过10小时,周末双休。

可见,陈家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不是图省事的一刀切。

而是先思考再行动,“差别化”对待。

2010年,陈家顺最后一次卧底,不是考察农民工作的地方,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地方。

随着来义乌的农民工的增多,孩子的上学问题亟待解决。

同样身为父母的陈家顺明白,孩子的事不处理好,就没法安心工作。

因此,陈家顺去了义乌最大的民工学校,“应聘”老师。

以这样的方式重拾老本行,想来陈家顺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吧。

他说:“我喜欢做实事,组织给我什么平台,我尽力去把它做好、做实就是了。”

陈家顺当过串珠工人、仓库保管员、装卸工等等。

但哪怕再底层的工作,在他的身上,你总能感受到一种儒雅坦然的气质。这是他读书人的样子。

经过一个月的教书“摸底”,陈家顺对这所私立学校有了比较满意的整体认识,就介绍了3个农民工孩子进去读书。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陈家顺的初心都没变:“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农民工兄弟,中间对得起我这个饭碗,对得起我个人的良心。”

2007年,陈家顺被评为曲靖市劳务产业先进工作者;

2010年,被评为“2010十大昆明好人“;

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云岭楷模;

2012年,被授予“公务员楷模”荣誉称号;

2013年,荣获“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奖。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许和荣誉,陈家顺十分谦逊地说:“我是做小事的人,做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只能踏踏实实做好小事。”

因为卧底事迹被”曝光“,陈家顺没办法再“伪装”考察,但很快他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向。

2014年,46岁的陈家顺从义乌站长,调回曲靖市任招商副局长,再转任人社局副局长、劳务办副主任。

除了帮农民工跨省维权,陈家顺还给自己多加了一项任务: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他说,过去他为农民工卧底,现在他要为农名工守护家。

陈家顺主动包揽照顾村里老幼的差事,除了他对父老乡亲深深的关怀,还有自己对孩子和双亲的遗憾和愧疚。

2007年,陈家顺“撇下”一家老小独自到义乌,迫于无奈。

初一的女儿,多病的妻子,年迈的父母,他都没法再顾及。

2009年,妻子也被调到义乌站工作。

村里就留下了孩子和老人,陈家顺对他们的照顾更是鞭长莫及。

2012年,陈家顺过完春节就护送一批农民进城打工,他含泪挥别此时已是肺癌晚期的母亲。

不久后,母亲去世。

2014年,长期患病独居的父亲感觉身体不适,他出门找人帮忙,在村里转了几圈都没人。

到晚上7点多,村民们做工回来,才发现倒在路边的老人,送到医院却为时已晚。

陈家顺痛心地说:“哪怕提前2个小时、3个小时,只要一个电话,老父亲就能抢救过来。”

因此,陈家顺上任新岗后,从之前他卧底打工的几家浙江集团筹集捐款,给示范村的老人配备手机并充值话费,村委会负责人每月定期回访。

还和学校合作,安排机房、设置电话,让孩子每星期都能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

陈家顺计划,如果这个示范村效果好,就推广到全村、全镇、全县。

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少些顾虑,多些安心,让老人孩子少些孤苦、多些温情。

陈家顺说:“城镇化大浪潮,农民工既是贡献者,又是牺牲者。

牺牲的不只是农民工自己,更有他们的父辈和儿女。

我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向来都是做实事的陈家顺,不管处在何种平台,都对得住组织给的荣誉,百姓给的信任。

陈家顺因“卧底”而出名,有些居心不良者讽刺他是在作秀。

而一位农民工的话,狠狠抽了喷子的脸:“如果这样也叫作秀,那我们欢迎多几个这样作秀的领路人。”

动人,以行不以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对陈家顺的评语是:

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分。

用情分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民工”局长,陈家顺经历了人生的跌宕,仕途的失意,始终没变的是他对岗位和责任的坚守。

正如他在微博上倾诉的衷肠:“我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穷是富,无论是官是民,只要本着良心和责任为人处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只以外界度法为限,更以自我良心为准绳。

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起落沉浮时,能否和陈家顺一样不怨天尤人,永葆初心?

我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即便在泥沙之下,亦或深林之中,只要不自我泯灭,终能重见天日。

做一个自带价值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最大化贡献。

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必有一番作为。

作者:朱小鹿&雯鲛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