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的黄飞鸿,为什么最经典?
发布时间:2025-10-06 17:51 浏览量:2
拍黄飞鸿,为什么徐克最成功?
某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
我的回答是:所有黄飞鸿系列电影里,徐克版的最为经典,它甚至可以说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01
在徐克版的《黄飞鸿》电影之外,香港的功夫片主要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成龙、洪金宝、元彪一干人所代表的主人公闯荡江湖拜师学艺,或是主持正义或是大仇得报;
其二则是主人公历经挫折然后有所醒悟,比如《太极张三丰》比如《方世玉》
原本按照正常思路,徐克的黄飞鸿系列也大概率是上面两种之一
但,徐克没有这样做。
上面这两种类型的电影,主角都是个人,围绕的都是个人恩怨,大一点顶多就是朴素的正义,严格上来说只是小侠,没有涉及大义。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却另辟蹊径,他不满足于江湖人的小打小闹,他把整个背景提高到家国情怀。
这是徐克的野心,他要把黄飞鸿这个IP拍成一个中国式的英雄史诗。
在徐克之前,黄飞鸿的银幕形象更像是岭南乡土的“社区英雄”。
关德兴版本里,他是茶楼里调解纠纷的长者,是舞狮队里维护传统的教头,故事大多围绕佛山本地的帮派恩怨、邻里矛盾展开
而成龙的少年黄飞鸿,虽加入喜剧元素,仍未跳出“功夫小子闯江湖”的套路。
但徐克让黄飞鸿跳出小小的一方天地,置身于恢宏壮阔的时代浪潮和巨变之下,同时徐克的黄飞鸿也是一个矛盾体,一个挣扎在时代洪流和中西方文化冲突之下的矛盾个人。
黄飞鸿也不再是一个地方武师,而是真正开始思考中国怎么办?中国往何处去
所以黄飞鸿系列的英文名翻译过来是中国往事
徐克版的黄飞鸿,背景是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国门,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
第1部里黄飞鸿认为教人习武,能够强国,可当他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他内心开始迷茫,他知道武功再好也打不过洋枪。
黄飞鸿痛苦,迷茫,多年以来的传统思维和西方文明开始激烈碰撞,他隐约地知道应该要学习西方。
第1部的结尾,梁宽穿着长衫,给黄飞鸿拜师敬茶,但黄飞鸿却没有再穿长衫,反而穿着西装,戴着礼帽。
这说明黄飞鸿对西方文明,从抗拒到接受的转变。也隐喻了东方要向更先进的西方学习。
而这也是那个时代,相当部分中国人的转变过程;
第2部故事的背景从佛山转移到省城广州,整个世界观也更为宏大。
开头就是甲午战败,割让台湾。
白莲教、西方人、官府、孙中山所带领的革命党,都纷纷登场,各方势力的矛盾更为剧烈,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也更为激烈。
这一步黄飞鸿从之前的迷茫挣扎之中,已经开始思考中国要何去何从的问题。
或许他思考得不够深入,但他已经放弃了过去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帮助孙中山、陆皓东这样的造反派,用自己的行动去尝试做出改变。
第3部狮王争霸更进一步,徐克借黄飞鸿之口嘲讽了清廷沉醉于歌舞升平的假象,自欺欺人,完全不顾山河破碎的岌岌可危,也反映了黄飞鸿这样个人的无力感
在这3部系列电影里,黄飞鸿先是迷茫挣扎,再是醒悟,最后却又发现自己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扭转大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飞鸿系列的前3部就是那一代中国人的挣扎和痛苦
对内,他改变不了国民愚昧,就如大战白莲教那一段,看着癫狂的教众那一刻,黄飞鸿甚至只能也学白莲教,搞起了真武大帝附身,最后打败九宫真人,黄飞鸿看着教众的如丧考妣,他却无能为力
对外,黄飞鸿武功再高,也打不过西方的船坚炮利,他的武功越强,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也就越无力。
徐克的黄飞鸿,讲的就是个体在历史进程之下的挣扎和选择。
它不是简单的“中国人打败外国人”的情绪宣泄,而是直面文化冲突的复杂性:有坏洋人(贩卖华工的贩子),也有好洋人(保护学生的传教士);有愚昧的同胞(迷信的白莲教徒),也有清醒的先行者(孙文陆皓东)
黄飞鸿的困惑,其实是那个年代每个中国人的困惑
黄飞鸿三部曲就是以这样的高度和格局视野,不仅超越了之前所有黄飞鸿电影,更让同期的香港动作片显得格局单薄。
徐克从黄飞鸿开始,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潮,不论其他导演是学习也好,跟风也好,整个中国的武侠电影从此不再局限于旧式武侠的快意恩仇,而变成和国家历史命运深度绑定。
02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里,除了黄飞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十三姨。
十三姨不是花瓶,也不是简单地和黄飞鸿搞暧昧。
关之琳饰演的十三姨,身上带着天然的矛盾感:
她是黄飞鸿母亲的干妹妹(传统伦理里的“长辈”),却又是他的心上人(现代爱情观);她穿洋裙、说英文、用照相机(西方文明符号),却又深爱着这个穿长衫、练武术的传统男人(东方根脉)
在3部曲里,十三姨实际上就是西方文明在中国文化里的具象化,或者说十三姨代表的是已经西化的那一部分中国人。
黄飞鸿和十三姨感情的发展,其实也就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对西方从抗拒到接受再到学习的过程。她和黄飞鸿的暧昧,两个人在爱情世界里的小心试探,轻松诙谐的日常,却是代表着当时中国人的历史性疑问:
当西方的“新工具”遇上东方的“老规矩”,我们该守着传统不放,还是学着改变?
而第二部的结尾,黄飞鸿看着十三姨乘船离开,
黄飞鸿望着船影问梁宽:“你想不想十三姨?”
在这里黄飞鸿想念十三姨,想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想的还有十三姨所代表的更先进的世界。
随着十三姨乘船远去,一同消失的还有十三姨这个代表旧时代的称呼,消失的还有他所熟悉的,也不可能再回来的旧时代,而暂时黄飞鸿又追不上那远远离去的巨轮,就如古老陈旧的东方文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追赶上西方一样。
这种“想留留不住,想追追不上”的怅惘,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时的集体心态。
徐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新旧时代的冲突和矛盾放在十三姨这个角色身上,却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03
最后终于要说到徐克版黄飞鸿的动作设计
对于一部动作电影,动作设计必然是重中之重。
但徐克的黄飞鸿又不仅仅是一部动作电影,又或者是一部武侠电影,而是一部更具野心格局更宏大的电影,动作要让位于更重要的历史视角,所以我把动作设计放到最后来说。
在徐克之前的黄飞鸿,动作设计基本是硬桥硬马,但徐克心目中的黄飞鸿不能是古典的,需要飘逸的潇洒的。
徐克是天马行空的,他所要求的动作自然也充满了想象力。
最开始黄飞鸿系列武术指导找的是刘家良,刘家良本身就是黄飞鸿门下弟子,但是他是传统的,他让黄飞鸿打的是正统的洪门功夫。
正统是正统了,但不够好看。徐克不要这样的黄飞鸿
众所周知,设计无影脚时,徐克和刘家良的矛盾彻底爆发。
徐克要黄飞鸿在空中连续踢出七脚,刘家良认为这不可能,不仅违背洪门功夫传统,也违背物理常识。
最后两人闹翻,刘家良走人。
徐克最后找到了袁和平,他的这一构想袁和平给他搞定了。
徐克这样说袁和平
他的武打设计节奏感极强,而且非常赞成我的用威亚展现高超武艺的理念。
因为有了袁和平的加入,使得黄飞鸿系列电影在形式上也让人焕然一新,打戏飘逸潇洒,极具美感,又和电影的历史主题遥相呼应。
比如《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结尾黄飞鸿与纳兰元述的巷道对决,让人眼前一亮,多年以来都没有电影能超越这一段。
狭窄巷道的高墙挤压感,将对决压缩成“历史夹缝中的困斗”,甄子丹那一句我们都不要回头,又暗合了时代浪潮下个体的无奈和决绝。
《男儿当自强》BGM在此处隐去激昂旋律,仅留低沉鼓点,配合快速剪辑的拳脚特写与巷道回声,将暴力剥离“爽感”,还原为“沉重的抉择”。
当黄飞鸿最终击倒纳兰元述,没有胜利的狂喜,而只有对时代和宿命的叹息。
这种将动作美学与历史悲情熔铸一体的创作,又再次升华了电影的主题,让人回味无穷。
在黄飞鸿三部曲里,徐克、袁和平、李连杰等人的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
但可惜的是,这三部曲是巅峰,但巅峰之后却是快速的掉落。
原本计划里,徐克是想把黄飞鸿连拍十部,中间碰上李连杰和嘉禾矛盾纠纷,不得不换赵文卓来演。
而赵文卓无法复刻李连杰的成功。
徐克在剧本中赋予了黄飞鸿这个角色复杂的时代困境:他是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却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他爱慕十三姨,却因礼教束缚压抑情感。
李连杰的表演精准捕捉了这种矛盾——面对蒸汽火车时的惊愕、救治伤者时对西医的妥协、与十三姨独处时的手足无措,让黄飞鸿从“神坛上的大侠”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凡人。
赵文卓版黄飞鸿打戏合格,但文戏寡淡,他的黄飞鸿更像一个“道德标兵”,开口必谈民族大义,举止永远正气凛然,缺乏人性化的细节。
一句话总结赵文卓版的是有形无神,有形无魂,李连杰版的是神形兼备,有形亦有魂
而赵文卓版,徐克却没有再进一步,只是简单的重复自己。
后面的2部黄飞鸿系列,不论从内核还是成片上都远逊色于前3部。
至于其他人的黄飞鸿系列,更多地是一种跟风和狗尾续貂。
至此,黄飞鸿三部曲成了一座就连徐克自己也无法超越的高山。
1个冷知识,徐克后来在1996年,把原计划的后5部黄飞鸿拍成了一个电视剧,名叫《黄飞鸿新传》,主演还是赵文卓,十三姨则换成了邵美琪。
以上是我对徐克黄飞鸿系列的个人看法,那么你是如何评价徐克版的黄飞鸿呢?